聽到李承乾的問話,偌大的含元殿中寂靜無聲。
李承乾也不著急,這群人不是無話可說,反而是有萬般話語。
無非就是,大家都在等著那個出頭鳥,看李承乾的態度再決定接下來的說詞。
後世有句話說得好:槍桿子裡出政權。
有兵有將的皇帝也好,皇太子也好,自然而然會讓人敬畏。
反之,一旦成了傀儡,就算還有個皇帝稱號,又有什麼意義呢?
似乎感覺這樣冷場不好,房玄齡站了出來:“臣聞,吐蕃使者再次前來長安,攜國書求娶大唐公主殿下,敢問太子殿下,如何答覆?”
這種事情,是鴻臚寺接待。
貞觀一開始,鴻臚寺卿是唐儉。
在貞觀四年的時候,他被當做棄子派去東突厥做使臣,商量一些渭水之盟的細節,被李世民當了棄卒。
好不容易逃回來後,就開始擺爛了。
李世民把他一貶再貶,後來就只是個光祿大夫。
他也不在意,繼續擺爛,最後差點活到八十歲,在這個時期也算長壽了。
此時的鴻臚寺卿,是由房玄齡這個宰相兼任。
因此,他來提出這個事情,在程式上沒有任何問題,並不是在越權。
貞觀的名臣們,好多都是身兼多職。
這也是政治體系搞出來的問題,暫且李承乾並沒有打算改變。
如果學那王莽一樣,想一出是一出,那就是在自絕生路。
就算要改,也要等他坐上皇帝,徹底坐穩之後。
想要坐穩皇位,無非就是文治和武功,李承乾心裡有自己的計劃。
他知道,房玄齡就是出來打個頭。
吐蕃這兩年,也是不怕跑路遠,常常跑來‘蹭吃蹭喝’,怎麼打發已經是老生常談了。
因此,李承乾淡淡的回了四個字:“依例即可,若無新的變化,無需再稟!”
“是!”
房玄齡手持笏板作揖,退回了文官佇列。
他打了個頭之後,偌大的朝會現場,再次陷入了無聲之中。
往常的大朝會,都是有個明確主題的,一般是各種慶祝。
就吐蕃這件事來說,可能是感念文成公主的犧牲,在冊封她的那天就開了大朝會,大臣們也很給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