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逸,你是不是真的要去打仗了呀。”很偶然的聽到李麗質這麼問她,羅逸此時也是一愣。
事實上因為“歲月靜好”,羅逸和李麗質都很少說這方面的事情。
但是顯然李麗質不是傻子,能夠意識得到如今朝廷內外還是很緊張的。
“沒辦法的事,很多時候這仗是必須要打的。”
“我知道的……”李麗質作為李世民的女兒,又豈能不知道這個原因。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人談不上什麼聖母,畢竟戰爭真的就是一觸即發的事。
李麗質自然沒說什麼,但事後羅逸也是有幾分躊躇。走在回羅府的路上時,也算是若有所思。
其實在羅逸看來武德、貞觀兩代人幾乎年年都在打仗,不過也能理解,這是立足的根本嘛。
其實羅逸對於初唐還是瞭解挺到位的,尤其是如今在藍田縣和佃農一起相處了有幾月光景,算是更加的瞭解。
總的來說,大唐管理百姓用的是均田制、租庸調。管理軍隊用的是府兵制。
那麼首先是均田制。
“餓上三天歹心生”,天下大亂的時候,你想讓人跟你幹,就必須先管飯。從古至今,如何管飯主要有兩種渠道:
第一種是到處搶糧搶錢搶娘們,也就是土匪、流民型。這種兵不得民心,不是主流,所以不是我們談的重點。
第二種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把土地分給大家,然後收租子。能成大事肯定都屬於這一種。
不過要注意,分給大家的土地一定要是無主之地,也就是戰亂的時候,死去的那幾千萬人的土地。如果是當地土豪、富農、中農的有主土地,你是不能隨隨便便分的。
咱們古代最擅長的就是團結大多數,打擊極少數,你要把敢把這些人的土地都給分了,他們會和你拼命,分分鐘教會你做人。
別聽歷史上那些農民起義軍天天吆喝著平分土地,這樣喊的人就沒有成功過一次。另外,他們這樣喊也就是騙騙文盲,先把大家騙進去再說,最後也都不會分。
就拿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巔峰太平天國來說吧,雖然頒佈了《天朝天畝制度》裡面清清楚楚的寫了“平分田地,照人口,不論男婦,好醜各一半”。但是,起義了14年,根本就沒實施下去過。
這些無主之地怎麼分給老百姓,各朝各代不太一樣,但歸納起來也就三種:
第一,把這些土地直接分給老百姓,屬於他們的私人財產,這一代人死後,還可以傳給下一代。這就是秦漢時期的授田制,清朝的更名田。
第二,這些土地的所有權都是大老闆的,只是租給老百姓們種。老百姓死後,是不能傳給下一代的。這就是曹魏時期的屯田制。
曹操這人比較狠,老百姓們的收成他要分六成。不過他的後代更加不是人,最後竟然收到了八成。
第三,這是前兩種的融合。皇帝分給老百姓一百畝土地,二十畝是百姓自己的,只能種桑麻,可以傳給下一代。
八十畝是朝廷租給農民的,只能種糧食,農民死了之後朝廷要收回。這就是北魏到唐的均田制。
這三種制度大家覺得哪一種更先進?
答案是沒有更先進,只有合不合適。
土地私有的秦漢很強大,土地公有的曹魏也不弱,土地公私結合的唐朝也厲害。都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都有利於經濟恢復。
當然,也都有一個大弊端,解決不了土地兼併問題。雖然在宋朝之前,朝廷都嚴厲打擊土地兼併,但是都沒啥卵用。
二八原則,20精英,80普通人。不論你怎麼打擊土地兼併,幾十年後,土地就必然往20的人手裡跑。
兩百年左右人多地少的矛盾就必然愈演愈烈,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大家打打殺殺,再死三分之二的人,剩下的三分之一再重新分地。
咱們的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都是這麼過來的。
第二點是租庸調。
地終於分完了,朝廷就該向你收稅了。唐朝整的是租庸調,這個特別好理解。
租,就是田租。朝廷給你分了田,你應該交田租嘛。唐朝收的也不多,一年一個男丁,男丁是二十到六十歲年紀,基本一人收兩石租,大概為現在的226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