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羅逸明顯和武元華,也就是未來的武瞾算是相處融洽。
雖然此次冒昧造訪武家讓他不好意思,但因為和李淵的關係,也是得到武士彠的熱情招待。
至於程處默他們反倒是不受歡迎,畢竟這幾個sp一看就是不懷好意的過來。
但武士彠還算礙於和他們的爹都是國公的情面,那自然是讓他們進來。
此時程處默看羅逸和武家相熟,那自然也是不敢造次。
武元華倒是真的聰明,此時分明有意是使開程處默等人,帶著羅逸是到了後院。
“武姑娘,你這是?”
“關於神醫以往說起的事,元華謹記於心,但是這事在元華母親那邊不好辦。”
羅逸看武元華的樣子,便知道她說的是指讓武士彠對幾個兒子好些的事。
“那你可有其他方法?”羅逸知道武元華是聰明人,此時也是好奇問道。
“還能怎樣?只希望母親生個兒子咯。”武元華調皮的開玩笑道,而隨即也是很正經的說了她的方法:“這件事若是需要辦成,我覺得還得靠太上皇呢。”
“太上皇?”
羅逸此時聽了是眼前一亮,再看武元華的笑容,便是反應過來,很顯然他已經知道武元華已經給了個最優解。
武士彠的“二婚”是李淵賜的,那麼解鈴還真的須繫鈴人。
此時羅逸不免多看了幾眼武元華,但是武元華迎著羅逸的目光反而是有幾分躲閃,是少女情竇初開的樣子。
只是對於羅逸而言顯然是以為自己逾越了。
對於羅逸而言,他還真不敢對武元華怎樣。畢竟眼前的女子可是武則天……
而且說起武則天,關於她還位李唐的事,羅逸還是有話要說的。
這武則天確實是華夏曆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但她也是人,她再強也無法完全擺脫人情的束縛。
雖然武則天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十分了得,但她也會像普通人一樣,存在一時難以接受的心結。
她奮鬥了半個多世紀,才建立了武周王朝,如果還位李唐,那就是一代而亡,讓她立即接受這個現實,這是不可能的!
這正是武則天當初稱帝后最大的心結。武則天稱帝后,其實是有心讓武氏子弟接班的,但後來隨著形勢變化,她權衡再三,不得不做出妥協,並定下還位李唐的政治方針,併力求最終平穩實現權力交接。
就是萬金油說的在自己死後,按慣例讓太子繼位,把皇位還給李家。
那麼這當中羅逸覺得其實武則天也斟酌過許久。
在經過一系列鋪墊後,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施行周曆,定都洛陽。
之所以改國號為周,一是武則天稱武氏的祖先是周氏。東周周平王的小兒子叫姬武,姬武的後人有姓武的,武氏起源於此;二是周朝享國八百年之久,武則天更希望親手建立的武周王朝,國運恆昌;三更可能的原因是,周朝是儒家最認可的朝代,周朝行的是王道,武周王朝更有可能得到天下士人的認可。
九月九日舉行登基大典,九月十三日敕令建立武氏七廟,李唐宗廟被毀。
但是,武則天這時又敕令建享德廟——祭祀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這表明武則天承認武周王朝來自李唐,更說明武則天為了減輕天下人反對的阻力,為了籠絡人心而做出了妥協讓步。可以廢皇帝,囚天子,誅權臣,滅宗室,但天下人是殺不完的,天下人的嘴是堵不住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隨後武則天封李旦為皇嗣,而不是太子,這就告訴天下人,你只是我兒子,別的什麼都不是,這也相當於告訴了武氏子弟,尤其是大侄子武承嗣,將來繼位還是有可能的。
而武則天這般萬金油的回答“本來就是想要在自己死後把皇位還給李家的”,這個“本來”是從什麼時候算起呢?立皇嗣這件事至少表明武則天一開始稱帝時,並沒有想好將來是否要還政李唐。如果傳位兒子,將來肯定要復辟李唐王朝,那武周王朝一代而亡,對於剛剛建立武周王朝的武則天來說,無法接受;如果傳位侄子,那違背天然的骨肉親情,侄子肯定與爸爸親而與姑姑遠,古人十分重視祭祀,武則天對死後的祭祀也是有顧慮的。
正是武則天的這種猶豫不決,引發了兩次轟轟烈烈的奪嫡大戰。第一次發生在天授二年。攻勢的一方是武則天的大侄子,魏王武承嗣,當時官拜文昌左相,就是尚書左僕射,守勢一方是皇嗣李旦。魏王武承嗣授意市井遊民王慶之上書武則天,請求冊封太子武承嗣,由於時任宰相岑長倩,當時他官拜文昌右相,即尚書右僕射,地位低於武承嗣。所以極力反對而擱置。武承嗣藉口吐蕃犯邊,上書請求派岑長倩平息邊亂。此乃調虎離山計。
岑前腳一走,武承嗣就誣告岑謀反,尚未到達邊關就被召回,連同一部分李唐勢力因謀反罪而被誅殺。王慶之因為上書請求冊封太子,而討得武則天歡心,連續升官,覺得有利可圖,反而變本加厲,在朝堂上耍潑皮,“不立太子就賴著不走”,武則天不勝其擾,就讓鳳閣侍郎李昭德教訓一下王慶之,李昭德性格剛直,就把王慶之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