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他是“二把手”,身份敏感,不適合在公開場合和皇帝唱反調,只能委婉提醒皇帝。
那麼說他因為善於謀略,所以是不敢擔責任的膽小的人,這個邏輯,羅逸不敢苟同。
有時候聰明人就是這樣,思考得比別人多,一件事能拿出五六個主意來:風險小的收益小的;風險大收益大的;要依靠巧合因素的,等等。
一個謀士,多拿出幾個主意讓領導選,這不是證明這個謀士很優秀嗎?
房玄齡當宰相時,和當謀士時,又不一樣。這是兩個職業。
房玄齡傳蓋章: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
墓誌蓋章:當朝作紀,鉅細平分;體國推誠,鴻纖必舉。
房玄齡貞觀時期主管朝政,難道不做決斷?
杜如晦貞觀四年已經病逝了。房玄齡總不能把所有的大事小事都讓李世民決斷吧?這是想累死李世民?
貞觀五年,房玄齡不聽蕭瑀的,蕭瑀還不高興了。這事兒蕭瑀傳就有。
而且,李世民出去巡遊、打仗,都是房玄齡監國、居守,各種史料可以證明。
那麼,房玄齡凌煙閣排第五,所以功勞不大?
首先凌煙閣排名並不是按照功勞大小來的,而是在李世民選出二十四名功臣之後,按照當時的官爵,也就是最高虛銜排名的。
當時已經去世並獲得死後贈官的人,自然可以憑藉死後贈官優勢,排到前面。
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太尉高於司徒,司徒高於司空。貞觀十七年畫凌煙閣之時,太尉空闕,外戚長孫無忌是司徒,房玄齡是司空。已經去世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徵三人,去世後的贈官是“贈司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所以雖然房玄齡當時才是真正的司空,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是“贈司空”,死後贈官含金量遠遠不如真正的官職,但出於死者為大的原則,房玄齡排在第五。
而且李世民多次蓋章房玄齡是功勞最大的開國功臣:今玄齡等有決勝帷幄、定社稷功,此蕭何所以先諸將也。
所以對於李世民來說,房謀杜斷裡的房謀是更重要。因為李世民也是果斷之人,杜如晦早逝,李世民可以代替杜如晦的角色,“房謀李斷”。
如果君主更善於出主意而優柔寡斷,那麼就是杜斷更重要。政治合作伙伴不僅僅要看硬實力,還要看能否取長補短。
李世民起兵兩三個月,房玄齡就跑過去當上了“謀主”;房玄齡貞觀二十二年病逝,不到一年,李世民也病逝了。他基本給李世民當了一輩子的大管家,他出現和離開的時間,也很適合。而且房玄齡比較足智多謀,不是傳統儒家思想。李世民需要的首席謀士,不能太傳統,否則不會幫著出奪嫡點子。這個特點也適合。
因此,綜合來看,羅逸覺得他很難不佩服房公。
很多人都說穿越大唐首選靠山是老程程知節,但是在羅逸看來,其實要選也是選房公。
畢竟歷史上的房公也是推舉了相當多的人才基本上也是不問出身,只需要透過其“面試”。
而這也是房玄齡現在如此欣賞他的原因。
“羅逸,遺愛這幾日表現如何?”
“剛來的時候一天哭好幾次,現在倒是不哭了,就是還顯得有些委屈。”
羅逸此時算是笑了聲,對於房玄齡也是老實回答。
而這樣的回答對於房玄齡這個做父親的其實反倒是一種寬慰。
“那看來,以往是我錯了呀。我不該太過於驕縱他的。”
“這不是房公的錯,畢竟房公還得為了大唐社稷不是?”
“倒是沒你說的這麼偉大。”房玄齡是擺手笑道:“不過既然羅逸你都如此說了,那我也該更加的努力才是。”
羅逸自然是眨巴下眼睛,敢情這勞模宰相還認為自己不夠努力?
喜歡大唐稱心請大家收藏:()大唐稱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