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徐世積和徐震的到來,其實羅逸是有些沒想到的,主要來說的話,羅逸來到大唐是最早和徐震打好的關係,因此二人此時一見面就來了個兄弟之間的擁抱。
尤其是羅逸一眼看出徐震這些時日又精壯了許多,肯定是沒少被自己的父親徐世積鍛鍊。
畢竟再過不久,大唐可是有仗要打了,而徐震那時可是要隨李承乾和李泰親征的。
而徐世積對於自己的兒子和未來駙馬羅逸關係這麼好,心裡也很高興。
羅逸知道徐世積是老狐狸,從他被賜姓為“李”就能看得出,這個人其實是情商非常高的傢伙。
但這樣的老狐狸,倒是不讓羅逸覺得討厭。相反,他們兩人其實是有些像的。那就是都和長孫無忌不對付。
當然現在的李積自然是不可能對長孫無忌表現敵意的。
要是說起李積,那還得從他與長孫無忌還有褚遂良的恩怨說起了。
李積為人忠義,愛惜人才,顧念舊情,這點從他對李密、單雄信的態度,就可見一斑。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聯手結盟,成為唐高宗時期的權臣,打壓朝中其他勢力,其中就傷害了李積的故友和同僚,威脅到了皇權,李積對他們兩人心中早就不滿,只是在唐太宗時期隱忍不發而已,最終趁著唐高宗“廢王立武”之際,藉機反擊長孫無忌和褚遂良。
那麼李積為何恨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結盟。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聯手結成同盟,始於貞觀十七年皇太子李承乾被廢之後。褚遂良與長孫無忌結盟,原因在於自保。在皇太子李承乾被廢之後,褚遂良處境非常險峻,這是很多學者沒有留意到的。此前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相爭,褚遂良、魏徵等人深為憂慮,不斷進諫提醒唐太宗。
貞觀十六年正月,由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大肆賞賜李泰,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於是唐太宗乾脆下詔取消了太子出用庫物的限制。
褚遂良上疏,以為:“庶子雖愛,不得逾嫡。”“今魏王新出閣,宜示以禮則,訓以謙儉,乃為良器,此所謂‘聖人之教不肅而成’者也。”唐太宗又令李泰徙居武德殿。魏徵也認為不妥,上疏勸阻,唐太宗聽後醒悟,“遽遣泰歸第。”但是此後情況並沒有改善,使得褚遂良再次進諫。
褚遂良等人之所以提出“太子、諸王宜有定分”,是他們清楚地意識到唐太宗偏寵魏王李泰,對皇太子李承乾的地位產生了衝擊,這對唐朝皇位繼承將造成不利影響。
事實上,太子李承乾之所以謀反,與唐太宗此舉密切相關,正如褚遂良所說:“陛下日者既立承乾為太子,復寵魏王,禮秩過於承乾,以成今日之禍。”
褚遂良如此費心地維護太子李承乾的地位,實際上是得罪了魏王李泰。但是褚遂良卻萬萬沒想到李承乾竟然會謀反,這樣一來,按照繼承順序重立新的皇太子,則非李泰莫屬。
這個局面,使褚遂良頓時陷入尷尬的困境。褚遂良擔心一旦李泰繼承皇位,會因為自己以前的進諫而遭到李泰的報復,即使不誅殺他,也會將其驅逐出權力中心,使其邊緣化。這意味著褚遂良未來的政治生命終結。李泰早有奪取儲位之意,當看到李承乾被廢,感到千載難逢,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利令智昏,竟然向唐太宗提出殺死自己唯一的兒子,讓弟弟李治在自己死後接替皇位。如此不近人情的一番荒唐話,竟然感動了方寸大亂的唐太宗。
而褚遂良一聽此言,卻驚懼不已,“殺子而立弟,非人情也”,如果李泰對自己兒子都能夠狠心下手,對褚遂良又會有什麼顧忌?一旦李泰被立為皇太子,自己未來的處境將會十分危險。但是,從唐太宗轉述李泰的這句話,卻讓褚遂良敏銳地找到自己脫困的良機。他意識到於公於私,都必須立即進諫,他說:“安有陛下萬歲後,魏王據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李泰一旦繼承皇位,有可能會放棄承諾,誅殺弟弟李治。
透過指出李治面臨的危險,提醒唐太宗慎重考慮皇太子的人選。
對於褚遂良而言,只要不立魏王李泰,無論是立嫡安排晉王李治,還是立長安排吳王李恪,都不是問題。
唐太宗聽後,立刻明白了“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與此同時,長孫無忌也勸唐太宗立仁厚的李治為皇太子。因為李泰雖然也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但是李泰能夠成功主編《括地誌》,說明魏王府如同當年的秦王府一樣,人才濟濟,李泰不必依賴、倚重舅舅長孫無忌。
而李治以前從來沒有被唐太宗考慮為接班人,沒有為其配備足夠的人才,他必然會依賴舅舅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在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妹妹長孫皇后的反對,沒有擔任唐太宗早期的具體行政長官,只是任司空、司徒等三公虛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此時皇太子重立,是一個極為難得的機會,長孫無忌可藉此重返政治舞臺,掌控實權和行政資源。在權衡利弊後,為了兒子們的生命安全,唐太宗決定立懦弱的晉王李治為皇太子,並得到了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積、褚遂良等大臣的支援。
褚遂良也因此成功脫離了困境。唐太宗立太子時,只是與四位大臣私下商量,《新唐書》:“即詔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積與遂良等定策立晉王為皇太子。”除了褚遂良之外,其他三人都是凌煙閣功臣,褚遂良此時地位不高,之所以能夠躋身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他最早、最堅決地主張立李治為皇太子。
因此唐太宗對他極為信任,將他列為密商重臣。李治為皇太子後,唐太宗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又任命長孫無忌為檢校中書令,並主持尚書省、門下省事務,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筆者推測,正是貞觀十七年重立太子事,使褚遂良與長孫無忌結成了利益共同體,相互支援,從此之後,兩人聯手逐漸形成強大的勢力,長期把持朝政。
那麼第二點,就是因為有曾被褚遂良、長孫無忌傷害的李積故友。第一個自然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魏徵。
李積與魏徵相識很早,是瓦崗軍時期的故友。魏徵隨李密降唐後,因為瓦崗軍餘部尚在李積手裡,於是魏徵“自請安輯山東,乃授秘書丞,驅傳至黎陽。”李積讀了魏徵的勸降書後,“遂定計遣使歸國”,歸附了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