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雪夜屠城慘案
北境的雪裹著赤鐵礦砂的腥氣掠過城牆,韓昭的指尖撫過城磚裂縫,青金色的砂粒簌簌而落——正是三日前在工部賬冊中核銷的”修繕用料”。他忽然攥緊砂粒,指節因用力而發白:”三川堤壩的赤鐵礦砂摻了火藥,工部連城牆都不放過?”
白無垢的青竹傘尖挑起半截燒焦的糧票,紙頁邊緣的”丙戌年”烙印發黑捲曲:”東南三十六驛的存糧昨夜全成了麩皮,韓大人的法家重典,倒是比北狄的彎刀還能刮骨剔肉。”她翻轉傘面,內襯夾層的星圖倒映著城下三十六個被鐵鏈拴住的民夫——每人腳踝黥著漕幫印記,與糧道劫匪的刺青如出一轍。
謝明夷的裁紙刀突然插入城牆縫隙,挑出半截量河繩:”工部上月核銷的二十條量河繩,有七條嵌在城牆夯土裡。”繩結處沾著的不是冰碴,而是戶部特供的硃砂印泥,”二寸三的絞盤齒距,倒是比弩機卡榫還精準三分。”
子夜更聲響起時,城樓下的馬蹄聲驟然密集。三十六個赤膊士卒拖著焚燒的《春秋》沖入街市,每本書的”克己複禮”章都被替換成七國糧道分佈圖。韓昭的鐵尺劈開火堆,焦黑的紙灰裡顯出”熒惑守心”的星圖暗紋——與十五年前三川河道挖出的青銅羅盤分毫不差。
”報——!”渾身是血的斥候撞開城門,”北狄先鋒營突破黑水關,馬鞍上綁著……綁著工部的青岡木樁!”斷裂的木樁切口間距二寸三,正是量河繩絞盤的齒距。韓昭碾碎木屑,金粉混著赤鐵礦砂簌簌而落——當年洛倉大火殘留的藥引,此刻竟成了破城的火種。
白無垢的傘骨機關突然彈開,三百枚青銅骰子滾落雪地。每顆骰面刻著”仁”字,骰心卻嵌著半片公主玉佩:”韓大人可知,這些摻了赤鐵礦砂的城牆,遇火便會炸成齏粉?”她指尖輕彈,一枚骰子墜入護城河,冰層下驟然騰起幽藍火焰。
謝明夷撕開焦黑的《孟子》殘頁,浸血的”民貴君輕”四字下壓著嶄新的調糧令——落款竟是他的私印:”工部偷換印泥的金箔,與玄冥部可汗的印鑒同源。”他忽然捏碎腰間玉佩,玉粉中滾出半塊黥面烙鐵——正是北狄戰馬的印記。
五更時分,第一支火箭射入糧倉。摻了赤鐵礦砂的樑柱轟然炸裂,青金色的火焰順著城牆蔓延,將”丙戌年”的賑災封條燒成灰燼。韓昭站在瞭望臺上,看著難民如潮水般湧向城門——每人懷中揣著的”救命糧”,竟是工部特批的摻砂麩餅。
”開城門!”謝明夷的朱筆劈開守城將領的鎧甲,內襯中掉出半枚兵符——虎符裂口的紋路正透過血跡若隱若現。白無垢突然輕笑,傘尖挑起兵符擲入火海:”韓大人若要維護法家清名,此刻就該斬殺這通敵叛將。”
混戰中,三百袋標著”賑”字的粟米從地窖滾出。韓昭的鐵尺劃開麻袋,黍米殼裡混著的不是砂石,而是碾碎的青銅骰子——每片都帶著工部量河繩絞盤特有的齒痕。最底層的米袋中,半幅染血的襁褓隨風展開——正是十五年前掛在決堤柳樹上的嬰孩遺物。
”屠城的從來不是北狄。”白無垢的傘面映出沖天火光,”工部核銷的赤鐵礦砂,戶部特批的賑災糧,兵部丟失的虎符——韓大人,這局棋你可看清了?”
雪落無聲時,謝明夷在焦屍堆裡翻出半本《尚書》。浸透夜露的”洪範九疇”頁夾著工部侍郎的認罪書,墨跡未幹的”熒惑守心”四字下,赫然蓋著七國使節的聯名印鑒。而韓昭的鐵尺,正抵在他親生父親——前任工部尚書的咽喉三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