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私塾稚子結義
洛水書院殘碑上的青苔被暴雨沖刷殆盡,韓昭的鐵尺劃過”明德”二字時,半塊殘碑轟然倒塌。碑座暗格裡蜷著具幼童骸骨,懷中緊抱的《急就章》字帖間夾著三縷結發——正是二十年前他們埋下的金蘭契。
”丙戌年七月初七。”韓昭摩挲著發結上的褪色絲縧,雨幕中浮現出太和九年的蟬鳴。那年他剛承韓氏刑名之學,謝明夷尚在謝家宗學苦讀《公羊傳》,而那個總在牆角折紙鳶的白家幼子......
太和九年夏至,蟬蛻落滿私塾窗欞。七歲的韓非闕跪在青石板上抄《法經》,墨汁在宣紙上暈出獬豸圖形。戒尺破空聲襲來時,斜裡飛來的紙鳶正撞上夫子手腕,竹骨紮破的戒尺裂成兩截。
”學生願代受罰。”謝明夷捧著《禮記》跪得端正,雪色襴衫纖塵不染。簷角銅鈴輕響,折紙鳶的白衣少年倚著門框啃桃脯,腰間玉佩刻著螭吻吞日的紋樣。
白無垢的靴底沾著河泥,三步並作兩步躍上書案:”昨兒我在三川碑下瞧見個青銅匣子,刻著&09;的星圖......”他袖中滑出的紙鳶正落在韓非闕未幹的墨跡上,素絹浸透墨汁顯出暗紋——竟是半幅三川河道圖。
子時梆子響過三聲,三個身影溜出學舍。白無垢腰間的螭吻玉佩映著月光,青銅鑰匙插入三川碑底座時,暗格裡滾出的不是典籍,而是半截泡脹的童屍。屍首腰間繫著紅繩銅鈴,腕上朱漆木牌”賑”字刺目——與二十年後賑災銀箱暗格屍首如出一轍。
”要報官。”韓非闕攥緊《法經》的手背暴起青筋。謝明夷卻脫下襴衫蓋住屍身:”《春秋》雲災異示警,當焚香告天......”
白無垢的匕首已剜下屍首後槽牙,齒縫裡嵌著的金箔在月光下泛著孔雀尾羽的光澤:”工部水司的私礦標記。”他忽然將金箔按進韓非闕掌心,”明日城隍廟市集,能換三籠蟹黃包。”
卯時晨霧未散,城隍廟戲臺後的槐樹下,賣包子的瘸腿老漢接過金箔時,渾濁眼珠突然暴睜。蒸籠掀翻的剎那,三個錦衣衛的繡春刀已架在白無垢頸間。韓非闕的《法經》擲出打偏刀鋒,謝明夷的硯臺砸中弩機扳手,白無垢的匕首卻徑直刺向自己左臂。
”學生昨夜溫書遇盜,此物從賊人身上掉落。”白無垢跪在青石板上,血染的襴衫貼著單薄脊背。趕來領人的白家老僕往夫子手中塞了錠馬蹄金,青銅鑰匙的秘密就此封入三川碑底。
太和二十八年的驚雷炸響,韓昭手中的結發金蘭契突然自燃。林主事驚呼著撲滅火苗時,燒焦的絲縧間露出半枚青銅骰子——六面紅點正與賑災銀案證物同款。殘碑下的童屍頸間掛著螭吻玉佩,內側陰刻的”丙戌年七月廿三”與河工血書日期重疊。
”是當年失蹤的夥房雜役。”老門房顫巍巍舉燈,”那夜三個小公子被罰抄《三字經》,這孩子說去挖蟬蛻......”
韓昭的鐵尺已撬開童屍牙關,後槽牙裡的金箔印著孔雀紋。當他將金箔按進殘碑凹槽時,整塊三川碑轟然翻轉,露出丈許見方的地窖。三百卷河工名冊在蛛網下泛著黴味,最上層的《丙戌年汛工錄》被血漬浸透,頁邊批註的楔形文字與河工窩棚磚文如出一轍。
地窖深處突然傳來機括響動,韓昭的鐵尺卡住即將閉合的石門。青銅匣在火把下泛著幽光,內建的沙盤再現三川水系,赤鐵礦砂堆成的堤壩模型正微微顫動。當他撥動沙盤上的熒惑星圖時,地底傳來悶雷般的震動——與二十年前開啟青銅羅盤時的聲響完全相同。
”大人!洛水突然改道!”衙役的驚呼從地面傳來。韓昭攥著結發金蘭契沖出地窖時,暴漲的河水正吞沒殘碑,浪濤中浮沉著無數青銅骰子,每枚都刻著”白無垢”的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