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小院裡,秋風裹著些許微涼漫上了腳底,姚如意把炭爐板凳都先擺在院門邊,留著明兒一早接著用。
這會子賣完茶葉蛋,天已潑墨般黑透了。
但算算時辰倒不算晚,剛過酉正三刻。
那三人來之前,姚如意見巷子里人潮漸稀,鍋裡又僅剩六枚蛋了,她便中途折回小院,先將姚爺爺攙進房裡歇息。這老爺子午間貪睡,申時又才用過燒餅和茶葉蛋,這會子精神抖擻,坐在床榻邊,還中氣十足地嚷著叫如意把桌案上學生們的課業拿來,他要批改。
人都不認得了,還惦記著改作業呢。
真是天選教師的命。
算起來,姚爺爺告病假已兩月,哪還有甚麼課業可改?姚如意在屋裡那方磨得掉漆的老舊書案上翻揀半天,在滿桌的紙堆、書卷裡隨手抽了粉壓在最末的泛黃文章遞去,也不管是誰的。
姚爺爺果然正襟危坐,從床邊起身,坐在桌邊,捧起那篇文章細讀。
晚風吹得窗軸鬆垮的窗格子輕響,姚爺爺手捧紙頁漸漸看得入神,脊樑也挺得筆直。姚如意瞧他那副肅穆模樣,抿著嘴退出去。
回到院門前準備收攤,沒想到運氣好,最後還能遇到姚爺爺的三個學生,把她沒賣完的茶葉蛋盡數包圓了。
她大受鼓舞。她今兒就賣了一鍋,五十顆蛋,刨除成本就掙了七十五文。
雖然聽起來很少,但這種小本生意原就是聚沙成塔,一會兒她預備等姚爺爺睡下,再趁著夜市開了,去買一百五十枚蛋滷上,泡上一夜,明日一早便能開賣。那樣就能賣一整天了,能掙更多錢。
姚如意想著,便先把今日用過的滷湯用紗布細細濾過。濾掉碎蛋殼、茶梗、桂皮渣之類的雜質,滷湯會重新變得清亮,再添少量新香料續一瓢涼白開,蓋上蓋,置於陰涼處,明日再煮沸便可以再續用了。
老滷湯最講究養,這般濾過能續用三五回。之後便要倒掉一半,去除底部沉澱的雜質,再加入新的滷料和清水重新調配。只要注意保持清潔衛生,避免油汙、生水混入滷湯,這種滷湯是不會變質的。
滷湯能迴圈用是因為頻繁加熱能殺菌,而香料本身也具有殺菌防腐功效,譬如,她記得她以前特意上網去查過,說是花椒和八角里有一種叫茴香油的東西,便有很好的防腐功效。
後世經常有滷鵝滷鴨滷雞店號稱自己是百年老湯,就是這個原因,他們一口湯傳幾代人,不過經常這樣不斷稀釋調配,其實也早已不是曾經的那鍋湯了,只是配方相同,算是個宣傳噱頭。
不過老滷湯滷出來的滷料的確是很不一樣。
從前外婆也總這般料理茶葉蛋的滷湯,別人都買現成的滷料包來做,外婆堅持自己調的更好吃,其實主要是因為外頭的料包貴,裡頭大料都稀碎,不值當。那時候,姚如意還小又愛操心,她還當是老人家儉省不捨得倒,生怕吃出什麼問題,特意上網去查證後才知道有這麼個原因在,並不是不衛生。
處理好滷湯後,姚如意趕忙笨手笨腳地用襻膊綁袖子開始整治今日的晚食。今兒試賣耽擱了時辰,弄得吃晚食有些晚了,幸好姚爺爺半晌午墊過肚子了,不然她這時候更要著急了。
她把豆角先掰成一段段,再把茄子洗淨切斷對半劈開用井水泡上,抓把葛根粉調成澱粉漿子拌上,就開始調料汁:醬油、白糖、鹽和半碗清水;再切點蒜蓉,就可以下鍋煸炒了。
今天她準備就做個簡單的茄子燉豆角蓋澆飯對付對付,飯早就蒸好了,在鍋裡溫著呢,因為只要炒一個菜,很快就能做好。
添煤餅、起油鍋,先煸豆角,再煎茄子,茄子煎到金黃軟趴撈出來,最後用蒜蓉爆香後,把豆角和茄子一起混進去炒,澆上剛剛調的料汁,一倒進熱油熱鍋裡,只聽“滋啦”一聲,瞬間激起滿灶房的白汽,蒸騰出濃濃醬香,此時便出鍋。
盛出來時,姚如意便深深地嗅了一口,雖然沒有辣椒,但已經足夠香。
豆角脆嫩,茄子軟糯,這菜拌飯噴香!
回身在碗櫥裡尋了個粗瓷海碗,盛上冒尖的大米飯,用飯勺壓實,先把濃油赤醬的湯汁先澆在飯上,再舀起滿滿一大勺茄子燉豆角蓋在上頭,香得還端沒進屋就被姚啟釗聞見了。
他轉過大方臉來,臉上還矜持著,但鼻尖一直不自覺地聳動著。
“阿爺對不住,今兒晚了,明兒定早些開飯。”姚如意用胳膊滿桌子把壘得亂七八糟的書紙推到旁邊去,笑眼彎彎遞過竹箸,“您嚐嚐,看看這豆角到底中不中吃。”
姚啟釗抖著手握住筷子,其實聞到味就知道好吃了,還倔強地嘀咕:“豆角奏是不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