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的黑炭嘞。”
就這樣一路吆喝著進了上河村中主路。
有人聽到動靜開門檢視,見是賣木炭的又關上了門。
也有人出來瞭解情況,一盞茶的時間,騾子車前就聚集了幾十個人。
一個大娘問:“這木炭咋賣的?”
沈新回:“二文錢一斤,若是兩人一起買,其中一個人不要錢,另外一個人付全款,前提是這兩個人不是親戚。”
“木炭量少,為了大家都能用上,我們採取限量購買的方式,四口之家限購八斤,六口人家限購十二斤,八口人家限購十六斤。”
圍著的人大多沒怎麼聽明白,又問了幾次,沈新仔細解釋。
遠親不如近鄰,鄉裡鄉親的大都熟絡,不過幾息時間,便有人商量好一起買木炭。
王三柱稱重,沈新心裡記著客人之間的關系,偶爾問一句客人家中情況,順便收錢,也算分工明確。
這裡的人對個人隱私資訊沒什麼概念,沈新不費吹灰之力便獲取了上河村大多數人家的資訊,打包成塊在腦裡儲存。
期間也有人想要渾水摸魚,比如買了一次又來買的人,比如親戚說成鄰居,沈新每次都能直接戳穿。
王三柱見狀佩服不已,心中暗嘆,東家的眼睛真夠毒的。
上河村還算比較富裕的村子,也只賣了一百斤木炭。
在上河村逗留了將近一個時辰,沈新才驅車趕往東南方向的河梨村。
河梨村周圍水田少,土地不如上河村肥沃,雖然沒有上河村富裕,但這裡靠著漫山遍野的棠梨樹,村裡人制作梨酒往外售賣,也有不少進項。
兩人如法炮製,在村中小路吆喝著賣木炭,有人想拿家裡的梨酒換木炭,沈新也同意了。
一壇梨酒一斤,可換八斤木炭。
河梨村村裡有八十多棟房子,沈新計算著差不多有八成人家都買了木炭才放鬆下來。
他記得陳志瑞家就是在河梨村,但他家好像沒來買木炭。
沈新叫王三柱看著騾子車,跟鄉親們問了路,提著二十斤木炭往陳志瑞家裡走。
陳志瑞家是連著三間房的草房。
陳志瑞見沈新來了也很驚訝,快快地把人請進屋內。
屋裡陳設簡陋,溫度和外頭差不多,四個大人坐在小木凳上,靠牆還站在兩個小孩,他們手上都是紅腫凍瘡。
沈新對這人的家裡情況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但比沈新剛穿來住的草房好點,起碼不漏風。
他也不過多寒暄,把背簍的木炭遞過去讓人收下,委婉道:“冬日嚴寒,還是得多囤點幹柴木炭防止家中有人受寒生病,不然又是一筆花銷。”
陳志瑞嘴唇顫抖著接過木炭,“多謝沈弟。”
沈新擺了擺手,“咱們之間不說這些,我還得去下一個村子,就不多呆了。”
出了陳志瑞家,太陽正值當空,沈新帶著王三柱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個村落,東陽村。
東陽村只有五六十戶人家,看上去更為破舊貧窮,放眼望去全是草房,買得起木炭的人更少了,最終在東陽村堪堪賣了三十斤木炭。
三個村子走完了,沈新給了王三柱工錢,兩人一起驅車回了村。
王三柱家在村子中間,沈新停車把人放下才回家。
他一到家,秦寧幾人便忙活了起來,點火的點火,倒水的倒水,摘帽的摘帽,拿衣服的拿衣服。
而沈新就像個大爺一樣坐著等人伺候就行了。
神仙日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