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其實從一開始就錯了,不能頭疼治頭,腳疼治腳,根本內在的東西,始終一成不變,治來治去,還不是治了個寂寞?】
【所以得把所有大唐的官員,都納入到一個考核機制當中來,無論品級和地位,都有對應的考核標準,這個考核標準要求客觀,便於執行,制度嚴密且公正!】
【而考核可分每年一次,稱之為小考,進而延伸到每一任官員,述職前舉行一次大考。】
【小考考校的就是官員當年的政績優劣,大考則是官員在任期當中的政績。】
【把考核等級分為九等,每個對應的等級,都有相應的獎懲制度,按照評定出來的標準,對應進行嚴格的獎懲。】
【同時官員的考核標準,可分為‘四善’和‘二十七最’!】
【四善就是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這是對一個官員拼得和作風,以及工作態度的最基本要求。】
【至於二十七最,這是針對不同官員的工作性質,提出對官員職責和政績的原則要求。】
【比如御史,言官這一類,不能聽之任之,任由其什麼話都拿到朝堂上來講,要講就講對政事和民事有益的建議,而不是什麼扯皮拉筋的東西,都拿到朝堂上來吵吵!】
【對於甄選官員,則要求物盡其才,要求把德才兼備的人才,提拔到對應的官位上去。】
【而不是隻關注有沒有能力,畢竟有德無才,有才無德,這種人上任後,無論對大唐還是百姓,都將會是一場災難!】
【最後就是對考校的官員,也要有套監管制度,要求褒貶適當,務必做到公平公正……】
李福思緒紛飛,很快就把大唐官員的考核辦法,給列出了一個大概的框架出來。
李世民聽得如痴如醉,一邊震驚著,一邊飛快死記硬背李福這些框架內容。
此時的李世民,真的是比他處理朝政,批閱奏摺時都要認真許多。
事實上這也是李世民所追求的,他在天策府當秦王的時候,就對現行官員制度,有了要動一動的心思,但是一直都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直都想著要進行,但卻面對眼前錯綜複雜的局面,不知道應該先從哪裡下手。
現在聽了李福這一番見解之後,李世民頓時反應過來,自己從一開始就想錯了。
李世民想的是一勞永逸,但官場哪有能夠一勞永逸的事情。
而現在,李世民很清楚,只要按照李福這套標準,來考核官員,並堅持執行下來,那麼大唐的吏制,將得到很大條件的改善。
有了這些考核制度,那些原本大貪特貪的傢伙,面對如此嚴格的考核制度,至少都會懂得收斂,甚至再也不敢做出貪汙民脂民膏的事情來。
李世民越想越興奮,似是看到前路的一盞明燈。
【至於獎懲這塊,必須嚴格執行,否則光只有懲罰,沒有獎勵也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