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有什麼功勞,能夠當得起開國功臣的頭名的位置?”
“陛下,您這不能什麼好事都想著太子,您這不是督促太子,而是害了太子啊!”
“凌煙閣第一功臣的名頭,對於太子而言,是德不配位,太子被抬那麼高,他憑什麼?”
房玄齡與程咬金等人也紛紛發聲,當然他們有資格發聲,畢竟他們都是從玄武門之變,就一直勤勤懇懇跟在李世民身邊的。
他們都是李世民的開國功臣,名單上現在羅列出來的,大部分都是對李世民有過巨大貢獻的大人物,可是李福憑什麼?
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他才多大?甚至當時連太子都不是,他能有什麼貢獻,憑什麼坐凌煙閣頭名的位置,群臣自然都不答應。
李世民淡淡笑著,緩緩走下臺階,從房玄齡手上,將名單取到手中,揚著名單冷笑道。
“看來諸位愛卿,都已經忘記了天策府的製鹽司,也忘了造紙司,忘了印刷司,更忘了之前看到的鋼鐵廠了嗎?”
“你們現在看的書,上奏用的紙張,做飯時吃的精鹽,還有你們身上的棉衣,哪一樣不是出自太子的手筆?”
“怎麼著,你們享受著太子為你們帶來的一切,現在卻翻臉不認人,以為太子好欺負?”
李世民說這番話的時候,臉上掛著滿滿的冷笑,但是言語中的怒氣,任誰都能聽得懂。
一時間,在場群臣都不敢再隨意開口,李世民見了,卻並沒有就此放過眾人。
“朕承認,正如剛剛齊國公所言,太子對開國確實無功,但是就太子上任以來,這一年多對大唐的貢獻,真的就比你們少嗎?”
“朕敢說,太子這一年來的功績,足以抵消你們現在所有人身上的功績,太子只憑一年的功夫,讓我大唐提升至少十年的國力,而你們現在每年為大唐做了什麼呢?”
“朕打造凌煙閣,可不光是為了緬懷故人與諸公的功勞,朕的心裡有桿秤!”
群臣終於低頭了,大家都在沉思,雖然在場國公們都是各司其職,但是對於朝野上下發生的事情,都還是知情的。
從戶部這一年的統計來看,太子上位這一年來,大唐國庫比往年翻了至少五倍。
大唐無論是軍力,民間,還是對外作戰,乃至在外族人前,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以剛剛李世民說,李福讓大唐提升了至少十年國力,這絕對不是誇張,而是切切實實,能夠看得到的東西。
從最早的土豆,曲轅犁,到後來的造紙,印刷,製鹽,煤爐,棉衣等等,都為大唐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如此想來,在場國公們,除了開國時期,建功立業外,之後這麼些年,都好像是在吃老本,這麼一想,的確讓人有些汗顏。
再跟太子一比較,李福位列凌煙閣二十五功臣之首,稱得上實至名歸!
喜歡大唐:讓你監國,竟成了千古一帝請大家收藏:()大唐:讓你監國,竟成了千古一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