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幾個人都希望少花錢,方從哲作為拍板的那個,當然希望錢花的越少越好。
主事戶部又是次輔的李汝華,同樣不希望多花錢。國庫從能跑耗子到有些積蓄,太不容易了,他不能讓錢財隨便花掉。
徐光啟更不用說,新建築代表著科技的進步,他一定支援。
內閣當中,排名前三的大佬決定的事情,本來沒有可能更改。
可惜啊,事情就是如此魔幻,因為工部和下邊百姓的激烈反對,竟然遭受到極大的阻力!
這一點,方書安都沒有想到,阻力是預料之中,但是為何民間會那麼大?
工部反應激烈,誰都能明白背後的原因,他們是修建三大殿當中的直接受益人和監工。
監工可能存在不熟悉的情況,新技術的實施,意味著監工們要從頭學起,換成鋼混結構,工部上下不知道多少人的錢袋子要少一大截。
修建三大殿,原本油水極為豐厚,對於整個工部不管大小官員,都能餵飽。此時突逢重大改變,眼看著到手的鴨子飛掉,他們怎麼可能忍受,這般變化,基本上人們都在反對。
其實,也有些明事理之人,他們能認清形式,也知道當中的原委。
清楚歸清楚,實際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可惜啊,大部分人並不願意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在人群之中選擇沉默。
在他們的意識裡,即使自己不想佔便宜,也不能耽誤同伴們。
自己不吃飯,去不能將鍋碗瓢盆打破,說不得要被人戳著後脊樑,罵個數典忘祖。
老好人們不動手,規矩之人不傳謠,卻抵擋不住那些心懷不軌之人,他們原本就要從中漁利。如今卻要另起爐灶,不甘心的那些,便選擇將水攪渾。
也不知誰將還在議論的事情傳出去,並且添油加醋,搞的外邊傳的風風雨雨。
此事對於御史們來說,並不是他們擅長的事情。
但是麼,事情涉及到金絲楠木上下游一些列產業,當中的木匠和相關的商戶以及為商戶服務的工人,都不在少數。
幾百年來的習慣,已經形成上下游連線的產業鏈。
如果三大殿放棄金絲楠木,對於市場的打擊十分巨大,幾乎等於直接砸掉他們的飯碗。
對於老百姓來說,沒飯吃可不行,因此,在有心人的帶節奏下,很快相關產業的百姓都瘋了。
自古以來,華夏就不缺少看熱鬧之人,圍觀的,嘆息的,那叫一個熱鬧。看熱鬧的人大有人在,很多人不明就裡的被裹挾在其中。
涉及到百姓,御史們聞著味道撲上前來。
大朝會上,御史們又開始發難。泰昌的性子,做了決定輕易不會改變。他是有些想不明白,為朝廷省錢,天大的好事情,為何會有人要反對?
難道說,百姓們都想著要花大錢?
紫光閣,像往常一樣,嚴肅而又神秘。幾個太監在門口值守,不遠處是錦衣衛。
平日裡,大佬們說話的聲音,十分謹慎的控制在一定程度。
要不說大佬就是大佬,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操控發聲,能讓房間內人們聽清的同時,又能保證門口的太監們聽不到。
今日不一樣,門口的太監們聽的一清二楚不說,就算是遠處的錦衣衛們,也能聽清楚,因為泰昌正在大發脾氣。
“林如楚,你給朕說說,這幾百萬兩銀子,省給誰的?到底是誰在裹挾百姓?御史們,一個比一個要命,說什麼,朕要是真用混凝土修建三大殿,會餓死數萬百姓。來,你給朕說說,數萬百姓是怎麼餓死的,朕是真的想知道啊!”
泰昌拿著一本奏章,狠狠的扔到林如楚站的面前。
工部尚書一般很少參加內閣會議,他不是內閣成員,即便是在六部當中,位置也就比禮部好一點點。
這次不同,因為有修建三大殿的事情,並且涉及到金絲楠木引起的反應,必須要將他喊來,還有別的高官,算是內閣擴大會議。
林如楚那個冤枉啊,此事雖然涉及到工部,雖然涉及到下邊的人,但是他是一點都不清楚。
“陛下,此事當中定有蹊蹺,請容臣去調查。”表面如此說,其實他心裡很清楚,此事定然是他那些下屬從中搗亂。
金絲楠木涉及到幾百萬兩的大生意,那些人要是不從中牟利,天底下沒有一個人相信。
為了要讓朝廷改變想法,那些人只有出此下策。看上去是比較完美的行為,有基層官員的抱怨,有百姓們的沸反盈天,還有御史們的討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