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肥和鉀肥的生產開始得比氮肥早,原因是農業耕作長期施行綠肥作物和糧食作物輪作制以及大量使用有機肥料,所以對氮肥要求不很迫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尤其是硫酸製取成本大幅度降低以後,生產磷肥才成為可能。
在磷酸鹽能化學生產以前,更多的是開採天然的磷酸鹽。
但是並非所有地方有和諾魯一樣,有著幾十米的鳥糞沉澱磷酸鹽層。
天然磷酸鹽容易開採的部分產量有限,根本無法滿足大量的產品需要。
從硫酸出發製備磷酸,再生產磷肥,也就是化肥的主要路線。
1840年,李比希用稀硫酸處理骨粉,得到漿狀物,其肥效比骨粉好。
不久,英國人勞斯用硫酸分解磷礦製得一種固體產品,稱為過磷酸鈣。他建了工廠,這是第一個化肥廠。
幾十年後,德國首先生產溼法磷酸,用它分解磷礦生產重過磷酸鈣,用於製糖工業中的淨化劑。
直到後來磷酸能連續生產以後,重過磷酸鈣成本降低,才成為磷肥的主要來源。
而鉀肥則主要是開採礦石,鉀礦富集和精製工藝的開發成功,為提高鉀肥的品位奠定了基礎。
而更困難的是氮肥,一直到合成氨的工藝成熟,大規模生產氮肥才成為現實。
時間進入到19世紀末,人們開始從煤氣中回收氨製成硫酸銨或氨水作為氮肥施用。
後來,挪威建廠用電弧法固定空氣中的氮加工成硝酸,再用石灰中和製成硝酸鈣氮肥,兩年後進行了工業生產。
再後來,用石灰和焦炭為原料在電爐內製成碳化鈣,再與氮氣反應制成氮肥──氰氨化鈣。
繼續發展下去,便是鼎鼎大名的哈伯法合成氨。
如果方書安能夠解決化肥的問題,那麼未來幾百年,華夏的生存都將不是問題。
人們也能改變長期將碳水化合物作為主食的習慣,飼養或者圈養家禽牲畜,能提供更多的肉食。
飲食習慣豐富以後,對提高百姓的身體素質也有好處,到時候,便能形成正向迴圈。
飲食改變帶來強健的身體,強健的身體讓民族和國家強大,從而更好的提供食物和經歷來源,週而復始,便會不斷強大。
除了成產化肥,硫酸還有更多的用途,核心之一便是合成炸藥的生產。
儘管方書安對火器改變了很多,比如顆粒化、模組化的概念。
但是仍舊無法滿足他的需求。
如果說他沒有見過後世各種猛炸藥,那麼也不會對現在的黑火藥有什麼苛求。
畢竟,經過改良以後,大明的火器已經是當世最先進,領先世界至少幾十年以上的優勢。
拉出去作戰,不管對手是強大的西班牙軍隊,或者是後來居上的尼德蘭軍隊,都不可能是明軍的對手。
現在的顆粒黑火藥,尤其是他們裝備的模組化顆粒黑火藥,基本上是黑火藥的巔峰,想要再進一步,要麼新增鋁粉,要麼新增氯酸鉀。
而兩種他新增劑成本更高,並且,同樣需要工業條件的支撐。
想要有鋁粉,怎麼也需要有電解鋁工藝才行。但是現在連電力工業都還沒有,去哪裡搞電解鋁?
沒有電解鋁,遑論作為炸藥新增劑的鋁粉了。
而氯酸鉀乃至於高氯酸鉀,同樣需要工業體質的支撐。
濃硝酸都還沒有影子,發煙硫酸或者濃硫酸還製造不出來,如何去生產氯酸鉀乃至於高氯酸鉀。
火藥新增法不成,則是直接改變火藥的配方,放棄黑火藥,改用新式炸藥。
新式炸藥也存在同樣問題,生產硝化甘油、硝化棉、三硝基苯酚或者是三小雞甲苯等合成炸藥。
他們都離不開硫酸,還是濃硫酸。
最後回到試驗檯前,一旦麗塔能很好的解決硫酸,特別是濃硫酸產業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