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明,還不存在重複建設形成的資金浪費,但是麼該是要沒考慮可能發生的爭執。
“工部的第二個方案,操作就更加簡便,就是發行鐵路國債,不過期限會長一些,起步是五年,甚至還有十年期。”
國債建鐵路,現在看來是出錯最小的方案了,反正買鐵路債的人有利息收,還有大明背書,也不存在此前提到過的各種問題。
方書安沒有反對意見,朱由校便繼續說道,“不過啊,別人也是有些擔心。比如他們爭論的焦點便是,五年期太長,更不要說十年期,人們會擔心自己的錢財……”
方書安一笑置之。
“期限長怎麼了,將利率提高些就是,只要有利益在,看看有人麼,另外,此番可以將認購金額分拆的更少,以前是以千兩為單位,這次可以降低認購額度,以十兩或者是五十兩為起步。”
“十兩?那會不會太零碎?”朱由校疑問道,他不明白,為何方書安會提出來十兩這樣的單位。
“此前的國債,目標都是有錢人,其實你也知道,他們錢生錢的本事更多。以前選擇窖藏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找到更好的投資方案。
自從國債和幾大商戶都提出來融資方案以後,大戶人家對投資的事情一點也不排斥了,要不然,也不會存在糧食跌價,農田也會跌價的情形。要知道,此前根本不可能有類似的情況出現!”
自從發行戰爭國債以後,戶部為每次收購優質資產,都會發行對應的債券。
若是有心人計算的話,會發現,戶部在收購資產的過程中,即使算上幾年的盈利,再結算利息之後,都是虧本的。
為何戶部會幹這樣的“傻事情”?
很多人想不明白,但是也有少數人看的清楚,戶部看上去是在做賠本買賣。
卻控制了幾個能產生鉅額利潤的現金牛,商人們在乎幾年的利益,但是戶部在乎的卻是長久的利益和國家的控制權。
表面上看,將國債產生的利潤和工廠的溢價利潤讓給了投資人,實際上是變相鼓勵他們以後繼續投身到大明建設中來。
投錢賺錢再投錢,便能夠形成良性迴圈。
因為雖然在投資和收購以及發國債上是虧錢,但是產生流轉以後創造的價值以及稅收,就不是商人們能計算清楚的。
而此前不管是國債還是各種工廠,都是有錢人才能參與的事情。
別的不說,千兩為單位起步的國債,豈是一般人能夠參與的?
既然帶動財主們參與建設的目的已經達到,下邊的事情,就是將普羅大眾納入到賺錢的體系中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總讓有錢人賺錢,那些沒錢的小戶都只能看著眼饞。
甚至於,已經發生過針對國債的詐騙事情。
說起來,也是那些小戶們眼饞卻吃不到,便集資形成單一使用者,去購買國債。
這樣一來,中間難免會產生糾紛,有些人在購買之後,尤其是不記名國債,再偷偷賣掉,然後不知道躲到什麼地方,讓其他參與的小戶追悔莫及!
有這樣的例子,所以在債券已經相對成熟的情況下,是時候將其推向廣闊的市場。
“你看看啊,賺錢不能總是讓大戶賺,老百姓們賺不到,他們是要罵孃的。所以啊,還是要讓利於民,只要利率給的合適,你們看著把,買鐵路債的活躍分子,會是那些小戶們。”方書安說出自己的想法。
“既然如此,是否要控制比例?不然恐怕會影響商戶們的積極性。”朱由校也想到一個細節。
“那是自然,還是要考慮到老朋友們的份額,畢竟以前都是他們跑前跑後,現在不能不用人靠後。”
針對鐵路修建的資金來源,兩人基本上達成一致,實際上,這是內閣幾人大致商議後的方案,只不過有些細節還沒敲定,比如說關於小戶的參與。
內閣會議就沒有說的很清楚。
而朱由校能參與進來,也算是泰昌交給他的第一個學習任務。
畢竟債券和鐵路,都是大明重要之事,而朱由校的老師又有徐光啟,交給他倒是也合情合理。
至於太子的封號,如果此事幹的順利,或許不久就能降落到頭上。
雖然此前泰昌對朱由校的態度並不怎麼樣,但是在他繼位之後,尤其是方書安的分量越來越重以後,泰昌便重新審視了朱由校。
就像是他父親最後不得不做出的決定一樣,泰昌發現,朱由校是最合適的太子,沒有之一。
他和方書安的關係,能超越任何一個競爭對手的優勢。
“對了,方才說土地降價之事,是普遍現象還是偶有發生。”
喜歡橫明請大家收藏:()橫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