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一共增補三名內閣成員。
戶部尚書李汝華加武英殿大學士,能從六部當中選出來他,還是因為戶部近兩年的工作成績太過突出。
因為國債的橫空出世,不但解決遼東難題,同時一場戰爭下來,竟然不虧錢,可以說是中原王朝少有的局面。
如果說上述兩者都有方書安和方從哲的影子在裡邊,也不能埋沒他的功勞,除此以外,還有其他,比如最大的功績就是和方書安談判,並且逐步將戶部資產以及國債注資到新型產業當中。
雖說最初不過是方書安提了一嘴,但是整個計劃的設計完善以及執行都是戶部執行。
這一份膽識,就比六部其他官員高一個等級。算是國家資本在大明的雛形。
所以,能力壓吏部和兵部,脫穎而出。
徐光啟不出意料加文淵閣大學士,排位在李汝華之後,也是由於資歷不及他,但是能顯示出泰昌對於他的重視。
當然,也有一層原因,是因為徐光啟在學院的工作突出,以及在日常對於方從哲的輔助。
因為他中樞的官員裡,對於算學等的熟悉,無出其右著。朝廷在經過一次次數字衝擊帶來的效果以後,尤其是自下而上推上來的資料,同樣重視對數字的分析。
現在,越來越多的官員習慣於在述職的奏章當中加上資料統計,並非是此前那樣,只要是資料就是各種誇張的修飾詞匯。
而對於資料分析的判斷,徐光啟有著更好的造詣。
雖然徐光啟沒有太多直接的成績,卻不影響朝廷對於他未來的期待。
至於最後一個東閣大學士,就有些意外了。
因為不是在六部或者其他諸如督察院等部門產生,而是下邊的一個巡撫!
但是仔細看履歷的話,他並不是個普通的巡撫。
東閣大學士是朱國禎,算的上顯眼的履歷便是接任方從哲擔任國子監祭酒。
國子監祭酒歷來是清貴身份,有地位卻沒有實權,因此人們並不是特別感興趣。
但是看現在的意思,以後國子監祭酒,大機率會進入內閣,即便不是內閣也會有個好前程。
如此一來,便釋放著兩個重要資訊,一個是朝廷對於國子監仍然重視,並沒有因為學院的出現而輕視。再一個就是,要進入內閣,不一定是六部要職,也可能是在民間表現更好。
方書安已經顧不上誰是哪個殿的大學士,他更關心自己爺爺的情況。
五六月份南下,不是個好事情,正是江南梅雨季向夏季過度的時間。
由於連綿兩個月的陰雨,陸路難行,看著滿是泥漿的道路,方書安十分無奈。
一般來說,沿著運河南下是最好的選擇,可惜啊,因為陰雨連綿,所以黃河淮河流域都無法通行,很多時候,不得不上岸走陸路,但是陸路又全是泥濘。
導致整個南下的路上,困難重重。
這個時候,方書安格外懷念後世,那時候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動車組列車,以及多如牛毛的國道省道系統,極大的促進人流和物流的轉移。
想想從前4個小時就能從北京到南京,現在要10天都辦不到。
方書安問同行的老供奉,“以前下江南也是如此困難?”
“正是,少爺,這都算是好的,若是連綿大雨,只怕要在渡口登上十天半月,也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