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1年開始,特別時1973年的石油之後,美元指數就一直走低,說明美元印多了。
這段時間持續了將近10年。
美元指數走低,對於世界經濟來說並不完全是壞事。
因為這意味著美元的供應量增大,也就意味著資本的流量增大。
大量的資本不留在燈塔國,就要向國外溢位。
第一次美元指數走低,大量美元去了拉丁美洲,給拉丁美洲帶去了投資,也帶去了繁榮。
這就造就了70年代,拉丁美洲的經濟繁榮。
美元洩洪期大約持續了10年左右的時間,直到1979年,燈塔國決定關掉洩洪閘。
美元指數走低,相當於開閘放水,而關閘,實際上就是減少美元的流動性。
1979年美元指數開始走強,意味著向其他地方輸出的美元減少。
拉丁美洲本來因為獲得了大量美元投資,正在欣欣向榮的發展。
突然之間投資減少了,流動性枯竭了,資金鍊條斷裂了,經濟能不出現問題嗎?
拉美經濟危機就此爆發。
……
遇到麻煩的拉丁美洲國家,紛紛開始想辦法自救。
比如阿根廷,阿根廷那時的人均gdp一度已經邁進發達國家的行列。
但拉美經濟危機一出現,阿根廷國內經濟卻率先進入衰退。
解決經濟衰退的辦法有很多種,不幸的是,當時的阿根廷政府是透過政變上臺的軍政府,總統是加爾鐵裡,他完全沒有經濟頭腦和經驗。
作為軍人,加爾鐵裡唯一想到的辦法就是戰爭,他希望透過戰爭,來擺脫經濟困難。
阿根廷把目光瞄向了離阿根廷600公里遠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把它叫做福克蘭群島。
這個群島已經被英國人統治了100多年,加爾鐵裡決定把它奪回來。
不過阿根廷是南美洲國家,南美一向被燈塔國視為後花園。
在後花園打仗,不能不考慮燈塔國的意見。
於是加爾鐵裡讓人給燈塔國總統里根帶話,看看燈塔國的態度。
里根明明知道加爾鐵裡打這一仗,會導致阿根廷和英國之間更大規模的戰爭,但他卻輕描淡寫的表示說,這是你們兩國之間的事情,和燈塔國無關。
我們不持立場,我們保持中立。
……
加爾鐵裡以為這是燈塔國總統的默許,便發動了馬島戰爭,輕鬆收回了馬島。
阿根廷上下一片歡呼,熱烈得像是狂歡節。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宣稱絕不接受這個結果,還逼著燈塔國必須表態。
這時的里根,立刻撕下中立的面具,發表宣告,強烈譴責阿根廷的侵略行徑,堅決站在英國這一邊。
隨後,英國派出一支航母艦隊,勞師遠征8000海里,一舉拿下馬島。
與此同時,美元指數走勢增強,國際資本按照燈塔國的意願回到燈塔國。
因為馬島戰爭打響的時候,全球的投資人立刻判斷,拉丁美洲的地區性危機出現了,投資環境惡化,紛紛從拉丁美洲撤資。
燈塔國一看時機已到,美聯儲立即宣佈美元加息。
這項政策一出,資本加快了撤出拉丁美洲的步伐,拉丁美洲的經濟一片狼藉。
從拉丁美洲撤出的資本,幾乎全部流入燈塔國,去追捧燈塔國的三大市股市、債市、期市),給燈塔國帶來了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的第一個大牛市,讓燈塔國的人賺得盆滿缽滿。
以為就此就完了嗎?
燈塔國的人在三大牛市之後,並沒有收手。
而是又拿著這些賺到的錢,重新回到拉丁美洲,去購買那些價格已經跌成地板價的優質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