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那大叔也點了一屜灌湯包,見他吃的高興,搭話道:“咱這地兒的灌湯包好吃吧,不是我說,走遍四方,想的還是這一口。”
劉知南笑道:“味道跟別的地方是有點不一樣。”
“嘿,可不是,咱這兒的湯底喜歡用雞湯加了牡蠣,扇貝肉這些一起熬,香菇用的幹香菇,泡發後味兒更香,香菇水就順便倒進湯底去。”
劉知南豎了豎大拇指,“難怪。”
老闆娘倚在櫃臺招呼他:“帥哥,前面有下稀飯的泡菜,喜歡就夾一小碟兒吃。”
劉知南去瞧了一眼,是蓮白切成的絲兒,旁邊放著紅油辣椒和香蔥。
“放心吃吧,只泡了兩晚上,現在撈起來吃脆嫩,吃著開胃。”老闆娘笑道。
劉知南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吃得慣,只往小碟子裡夾了一小點兒。
第一次吃這個,有點奇妙,並不像平常的泡菜一樣,泡的酸軟,還保留著蓮白的脆嫩口感,卻又泛著一股淡淡的酸,是泡菜壇子裡發酵的味道。
就這麼就著泡菜和灌湯包吃了半碗粥,他感覺自己整個人都活了過來,四肢舒適,胃部暖暖的。
付錢的時候,遇上菜農給飯館送菜,老闆娘還順手送了他一根脆嫩的黃瓜,讓他在車上吃,說客運車悶熱容易暈車。
這讓久處大城市的劉知南感受到了久違的善意熱情,而他這一頓的花銷,不過是他在城市裡一杯咖啡的價格。
從小飯館出來,劉知南去了客運站,準備坐班車到青桐灣。
班車還是老式的客運車,搖搖晃晃了半個多小時,劉知南到了他的最終目的地,青桐灣。
下車的地方有條溪,溪水繞著鎮子,岸邊掩映著竹林,鬱郁蔥蔥的,雖是夏季,卻是涼快的很,上面壟著一座石拱橋,半圓的橋洞倒映在溪面兒上,偶爾有一兩只農村土狗跑過去。
劉知南掏出手機準備聯系中介給他說的那個人,剛撥出電話,就聽見橋對面兒喊了一聲,有個人影從對面過來了。
抬眼看去,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小夥兒,面板黝黑,笑起來露出潔白的牙齒,陽光熱情。
“是劉先生嗎?”
劉知南點了點頭,“是,你是來接我的人?”
小夥兒伸出手來跟他握了握,“對,你託人買房子的那人是我的大學同學,他讓我照顧照顧你,說你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的。”
劉知南道謝:“那就麻煩了,我叫劉知南。”
“楊黎,青桐灣的村幹部。”
劉知南笑了笑:“沒想到你居然是個村官呢。”
楊黎爽朗笑了笑:“大學生就業困難,政府鼓勵回農村建設家鄉嘛,這不是響應國家號召,就回來了,哎,我這就帶你去看看房子吧,來,把行李箱給我,我給你拉著。”
這兒的人像是天生就熱情,倒鬧的劉知南有些不好意思。
兩個人往鎮子裡走,楊黎做為東道主,一路都在講:“青桐灣這地方不大,常住的就百十來戶吧,年輕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你買的那院子在鎮子的後面,挨著農田,房子的主人到隔壁省定居去了,空了半年,就打算賣了剛好你就買下來了。”
劉知南聽著他講,默默的打量著這個小鎮,青石板街道,兩側是上了年齡的木樓,偶爾一兩棟現代化小別墅混雜其中,有些雜亂。
沿途瞧見路邊時不時會有三五個老人聚在一塊兒聊天,還有婦女坐在門口擇菜或是繡花,跨進這裡,時間似乎慢了下來。
走出了鎮子,兩人踏上了鄉村小道,時至盛夏,路旁的荷塘開的正好,荷葉蓮蓮,荷花藏在綠葉後,亭亭玉立。
風一吹,荷葉的香味撲進了劉知南的鼻子裡,沁人心脾。
楊黎指了指前方不遠處的白色小樓,“知南哥,那就是你的院子了。”
剛剛在路上,兩人互相瞭解了一番,楊黎比劉知南小兩歲,是得叫他一聲哥。
劉知南望了望,房子不舊,視野也好,屋門口是一大片稻田,還沒收稻,現下是金黃一片,在家就能欣賞稻浪翻滾。
院裡除了那棵玉蘭花,其餘的花草已經全部枯死,看起來有些亂糟糟,房子裡面還不錯,通鋪的木地板,除了個別有些翹起來外,都還是鋥亮的,牆壁沒有打石膏,是直接用牆磚刷的白漆,此外屋主還留了些老式傢俱,別說還挺有複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