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西元一六五三年八月,不列顛普利茅斯港,“霍格沃茲海巫”統治的核心區域。
每天都有數量不定的平民百姓進入霍格沃茲的領域,經過教育和洗腦後轉化為三個穿越過來的武器販子的手下,但這一次來的似乎名頭很大,至少霍格沃茲海巫三巨頭之一的赫敏格蘭傑……好吧,其實是赫敏瓊斯親自出馬了。
“羅伯特胡克,一六三五年七月十八日出生於懷特島,艾薩克牛頓,一六四三年一月四日出生於林肯郡伍爾索普村,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一六四六年七月一日出生於萊比錫……感謝上帝,就是他們三個!”
不要覺得女走私犯赫敏瓊斯現在的反應很過激,因為她是真的知道這三好年輕人隨便拎出一個都比那個被軟禁在高塔裡的傀儡國王值錢,這三位可都是日後的大科學家,都是科學史上響當當的宗師級別人物,這要是因為穿越者蝴蝶效應而提前死了,這可是天大的損失!
而在三個被赫敏瓊斯當成“至寶”的科學家胚子看來,整個事件就是一臉懵逼,牛頓和萊布尼茨年紀小思維相對簡單也就算了,反正有吃有喝有玩就行,但胡克已經十八歲,思維相對成熟,腦子裡彎彎繞也夠多了。他一個人琢磨了好久,還是不明白這幫“霍格沃茲海巫”的用意,自己到底是什麼地方吸引了這幫看起來手眼通天、無所不能的奇人異士的注意呢?不過隨著思考的進行,胡克漸漸有了一個猜測——莫非和“波動說”有關?
舊時間線上胡克正式提出“光的本質是水波一樣的波動”是在西元一六五五年,但既然是“正式提出”,那麼之前必然有一個醞釀的過程。身為一個天性就喜歡刨根問底之人,胡克確實在思考一些自然界司空見慣的東西的本質,比如聲音是什麼?光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
年輕的科學家胡克雖然比牛頓、萊布尼茨大不少)經過深思熟慮,覺得聲音的本質是“波動”應該是可以確定的事實。直觀一點地說,你拿一大盆水,對著它大喊大叫,就能看到水波的蕩漾,而如果你把一個音叉敲的震動起來,再放進水中,那麼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波動”的産生和擴散。
和這個年代絕大多數的學者一樣,胡克認為科學和神學並無矛盾,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也是和諧的。之所以是“絕大多數”而不是“全部”,是因為畢竟有布魯諾這樣的聲稱要從外星召喚惡魔用於實戰,結果導致世俗統治者和宗教頭子都要烤了他的作死大師存在)因此他覺得很多存在應該是想通的,而聲音和光就存在一系列相似之處。
“從一點打出延伸向無限,而且越遠越弱,還都是輕到毫無重量,你說聲音和光線沒關系,上帝他老人家都不信。”這是胡克現在的想法,但是他又遇到了一個問題——無論是聲音還是水波,都有“能繞開障礙物”的能力,而光線……似乎沒有?
正當“波動說”的提出者,青年版的胡克在為“光線為什麼不能繞開障礙物”大傷腦筋的時候,正太版的牛頓則在學習那些“霍格沃茲海巫”提供的書籍的同時,天天拿著一個三稜鏡研究。而這件事情直接引起了“霍格沃茲”海巫三巨頭的高度注意——牛頓和三稜鏡?這……這簡直是歷史性的時刻啊!
舊時間線上,大科學家牛頓是在西元一六六六年用三稜鏡把太陽光分解成了赤橙黃綠青藍紫的七色光,也就是發現了光的色散現象。而光的色散到底是支援“波動說”還是支援“微粒說”一直都是有爭論的,但牛頓這麼牛逼哄哄的人物,直接選擇了“微粒說”。
而在新時間上,十來歲的牛頓雖然心智上還沒有成長到可以著書立說的地步,但當他發現三稜鏡可以把太陽光變成“一道彩虹”的時候,那種孩童的愉悅和科學發現的激動交織在一起,真的如同日光般明亮,然後牛頓又用三稜鏡試驗了分解蠟燭、油燈等的光線,發現出來的“彩虹”和分解陽光出來的不一樣時,那反應可以用“一蹦三尺高”來形容。
正太版牛頓用稚嫩地字跡寫下了這些試驗的記錄,然後開始了“閉關思索”。舊時間線上牛頓的很多思想還真來自某次大瘟疫時期的“大閉關”,而新時間線上的這次“小閉關”過後,牛頓開始找各種不同顏色的粉末。
“其中顏色的粉末互相混合,出來的是黑色,而三四種不同顏色的粉末混合也可以得到近似黑色的效果……”牛頓在筆記中如此寫到,然後他又描繪了一項新的發現,無形中把光的“微粒性”表現增加了幾分——
黃色光和藍色光交彙産生的綠光,和真正的綠色光看起來幾乎一樣,但在三稜鏡面前卻現出了原形——“假綠光”會重新分解成黃色光和藍色光,而“真綠光”並不會分解。
牛頓又陸續找到了“假橙光”(紅色光和黃色光混合)、“假黃光”(紅色光和綠色光混合),等等等等,然後認為自己摸到了“造物主的秘密”的他得出一個結論——光是顆粒,而且是不同顏色的顆粒,它們可以混合也可以分類,而三稜鏡就是“篩子”。
雖然遠比後世成年版牛頓提出的“微粒說”要簡陋的多,但考慮到牛頓現在的年齡,這也使神童級別的成果了。
————分割線————
當青年胡克和少年牛頓都做出了一些成果,即使是最小的萊布尼茨也開始悶頭讀書的時候,“霍格沃茲海巫”勢力卻要面對一系列嚴重的問題。
哈利威廉姆斯、羅恩史密斯、赫敏瓊斯的戰略方針是“重海輕陸”,到處毆打荷屬東印度公司和西班牙海軍的勢力,搶佔港口和要沖,卻對不列顛本土的克倫威爾勢力缺乏進攻性就是這種戰略的體現。應該說直到幾個月前這種戰略都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從西班牙手中奪取直布羅陀一事,哈利威廉姆斯和羅恩史密斯都覺得是一步好棋。
直布羅陀島位於地中海西端,也就是直布羅陀海峽之上,在蘇伊士運河開鑿之前,是地中海通向外部大洋的唯一通道。佔領這個地方,無論是設定關卡,坐地收錢,還是阻擋對手的海軍力量駛入大西洋都非常有效,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確實能保證海上優勢,而在一個月前,新阿拉伯帝國扶持下的奧斯曼帝國海軍、摩爾人僕從軍攻佔直布羅陀,“霍格沃茲海巫”勢力是否還有海上優勢就很難說了。
“霍格沃茲海巫”三巨頭封鎖了資訊,所以到現在為止,克倫威爾那邊應該還不知道“霍格沃茲海巫是可以戰勝的”。但他們又無法完全阻斷資訊傳播,“霍格沃茲海巫”的威懾力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而讓三巨頭之首哈利威廉姆斯感到更深的恐懼的,則是那些敗退回來的殘餘艦隊對敵軍的描述——火箭彈、重炮,還有飛艇!
自從穿越以來,三個大玩“霍格沃茲梗”的軍火走私販都是在利用技術碾壓來虐菜,可謂“玩著打,心情舒暢”,但這一次算是真正遇到了“厲害的對手”,被當頭一棒的感覺顯然不好。
羅恩史密斯認為,新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和摩爾人僕從軍野心極大,攻佔直布羅陀只是開始,佔領整個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才是他們的目的。因此應該全力生産戰艦,全力訓練士兵,與敵軍打消耗戰,從直布羅陀一直殺到伊斯坦布林……
“好好,行了,你狠,可以了吧。”哈利威廉姆斯對於羅恩史密斯的“計策”簡直是無語到了極點——這貨的思維估計是符合“大英帝國日不落,掃清一切不服”的時代吧,可十七世紀的英國根本算不上強大,和新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摩爾人僕從軍拼消耗?這是找死呢?還是找死呢?或者是找死呢?
然後哈利威廉姆斯說出了他的計劃——舊時間線上的大英帝國之所以能稱雄世界,一是靠著大量的殖民地,二是靠著“大陸均勢”。所謂“大陸均勢”,說白了就是誰牛逼就打誰,誰弱雞就幫誰,然後大陸上的國家時刻保持“誰也吃不了誰”的彼此牽制狀態,這樣英倫本土就等價於固若金湯。
“所以我們要幫助西班牙人?”羅恩史密斯說出了他的理解,“把武器賣給西班牙人,胖他們和新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摩爾人僕從軍拼消耗,這樣我方損失最小,收益最大……”
“正是如此。”哈利威廉姆斯點頭,然後他故做揶揄狀——“現在的西班牙人可是天主的鬥牛犬,讓他們放開手去打一定不會讓我們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