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父朝鮮最後的地盤——平安道也陷入全面的倒戈和暴亂,清軍的統治迅速陷入崩潰的訊息,正迅速傳播、蕩漾,而平壤城易手的時間是八月十四,恰是紀念應天府易手的“打博洛節”。
而當這個訊息也散佈開來的時候,普遍反應是“太他孃的快了,這尼瑪還打個卵子”,畢竟在短短數月之內,作為大清三大殘餘勢力之一,一度以“大清正統”自居的東清政權就灰飛煙滅了,除了京師、天津兩城外,其餘的油水都是毛雄輝手下吃掉的,至於吃剩下的骨頭,也就是悲催的索尼同學……讓他去當幾年寧古塔之王就是了,反正早晚要收拾他,不急,不急!
真正著急的是新佔領的土地上的軍事、經濟、政治、信仰等方面的建設,而具體到遼東還存在一個同化問題。葉赫女真現在看起來很聽話,那只是因為他們勢力尚弱,而且非常需要毛雄輝這邊的經濟支援,但如果幾十年後,誰能保證那時候羽翼豐滿的葉赫首領不會成為努爾哈赤第二?
為了保證遼東不在幾十年、幾百年後再次成為禍患,只有徹底的同化才能安心,所幸葉赫、北山、海西女真和索倫人本身也沒有多少“文化慣性”,只要從經濟、信仰兩方面下手,再加上通婚,過個一兩代,這些都能轉化的和漢人沒有什麼區別。
倒是已經全境佔領的朝鮮、已經有三分之一人口在控制之下的倭國,由於自身文明水平較高,同化起來的速度比想象中慢不少,但無論是毛雄輝還是洛英都等得起這個時間,只要在他們有生之年中看到棒子和倭人不把自己當棒子和倭人了,那就是明顯的勝利。
而現在似乎等不起時間的卻是濟南弘光政權,看到那一堆一堆的、成斤批發的爵位,就大概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分割線————
弘光六年九月,長期沒有什麼存在感的濟南弘光政權,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史可法等人,終於刷了一波足足的聲望——
封莊子固為齊王,封毛雄輝為吳國公,封朱倫瓔為武寧公主,莊子固、毛雄輝手下的一堆總兵也得到了至少是伯爵的封號。
這是一步“閑旗”,卻也是史可法唯一能做的事情,既然沒有玩實的資格,那就只能玩虛的,把這一幫氣焰囂張的武人和神棍統統封爵或提高爵位),多少能起到收買人心的效果,史可法的要求其實也不高,你們這群喊打喊殺的要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算盤屬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求你們在他自己老死前不要發難,這樣至少史可法本人的名聲算是保住了。
而對於毛雄輝來說,這卻是他把子爵、男爵兩層爵位徹底放開的一個機會。
說起“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後世普通人往往想到的是那一群歐洲貴族,但事實上這都是周朝時期確定的五等爵位制度。泰西那邊小國林立,國與國之間制度差異相當之大,而duke、aris、unt、visunt、baron五層爵位恰與“公侯伯子男”一一對應,近代翻譯的時候等於是玩了個梗。而由於子爵、男爵的地位還是偏低,春秋戰國之後,漸漸沒有這倆封號了。
而毛雄輝恰恰可以藉著“效法先賢”的名號,把子爵、男爵這倆個低階爵位作為“傑出貢獻獎”來發放下去。至於你問這樣一來會不會形成新的食利特權階級?按照毛雄輝和洛英的推斷,只能說——應該不會。畢竟在新規定裡,子爵、男爵雖然不是虛名,卻不能世襲,一個人牛逼哄哄地得到了爵位,他兒子必須足夠牛逼才能重新得一次,當然相應的公爵、侯爵、伯爵這三等高階爵位,每世襲一次自動降一級。例如毛雄輝現在是公爵,他的兒子毛遠航如果是個草包廢物,那隻能到侯爵,再下一代就是伯爵了。至於毛雄輝會不會止步於“吳國公”,毛遠航可能不可能是酒囊飯袋,在意細節的都是笨蛋哦。
子爵、男爵兩層爵位的發放,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各種謠言四處擴散,說“吳國公賣官鬻爵”的甚囂塵上,但批駁這些謠言的勢力顯得更大,尤其是那些好不容易得到“上等人”社會地位的技術工作者,那反應怎一個雀躍了得。
雷發達和倪老五都屬於這一類,現在都是男爵,並大機率晉升子爵的他們,在造“發達樓”和“老五船”的時候,顯然比以前更賣力,這可是真的能飛黃騰達的康莊大道,不賣力怎麼行?
當更多的發達樓,排水量更大的老五船被建造出來的時候,帶著兩個兒子來應天府“看看”,然後就再也不肯走了的大科學家宋應星,則做出了他出山後的第一番成就。當毛雄輝得知此事之後,下巴差點沒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