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一個不靠譜的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可能做出一些“靠譜”的決策,但這並不能說明其水平提高了,而是實在的急病亂投醫歪打正著了。以上的語句在形容濟南弘光政權在五月初八的舉動非常合適。由於朱弘柙同學的存在感比橡皮圖章還要稀薄,所以這三條“應急舉措”基本上等於史可法的意思——
第一點,向鎮江伯勢力求援,包含青州那邊的馬總兵勢力和正在運河沿線的毛雄輝主力,啥都別說了快來救濟南吧!
第二點,封莊子固為大都督,爵位從“克虜侯”躍升為“齊國公”,如此賣力地加官進爵當然是為了讓他更加賣力地抗敵。
第三點,也是史可法最難以接受卻不得不為的一點——武裝濟南府城內的百姓,協助防衛。現在也別管不會被兵變了,能多一個兵是一個兵啊。
應該說史可法的這些舉措確實有一定效果,但對於幾乎是“塌天”的局勢來說還是遠遠不夠。在武器沒有代差的情況下,戰爭基本上就是拼資源,而五個王爺那邊是有清廷佔據的差不多半個中國作為後盾的,因此莊子固打不過屬於正常,打的過才屬於超水平發揮,而就實戰情況來看,後一種情況發生的機率,無限接近於零。
剛剛當上“齊國公”和“大都督”的莊子固,處於一種和二戰時期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保盧斯類似的窘境——表面上步步高昇,實際上兵力損耗導致越來越弱。如果說普通的炮灰兵還可以透過抓壯丁等方式勉強補充,那麼珍貴的親兵(家丁)就真的是死一個少一個了。
作為將領手下的核心武裝力量,親兵拿的軍餉往往是炮灰雜兵的十幾倍,幾十倍,而數量只有後者的十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例如平西王吳三桂擁兵五萬左右,但真正牛逼的卻是三千家丁,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麼花錢買命的王屏藩寧可舍棄數千雜兵也要保住三百親兵,因為雜兵是廉價消耗品,而親兵是殺手鐧!
莊子固的親兵數量,在巔峰時期大約在四千二百左右,到現在為止已經削減了三分之一,而剩下的親兵數量減少速度還在不斷加快,因為五個王爺的攻勢越來越迅猛,包圍圈也越收越緊了。
到弘光二年五月十三為止,濟南府城周邊的據點基本上已經全部失陷,總數二十多萬的軍民被壓縮在一座府城裡,努力掙紮卻絲毫不見突圍的機會。從青州、淄川、博興方向來的援軍被阻遏在章丘濟陽一線難以深入,而來自東昌府方向的救援還沒有訊息……
“韃子封鎖了交通要道,導致鎮江伯入援的訊息一時無法傳來。”這是史可法、莊子固故意放出去的“謠言”,目的就是安定軍心、民心。但隨著一天又一天清軍的攻勢越來越有壓迫性,而東邊的援軍打不進來,西邊的援軍又沒有訊息。盡管史可法做出的是死守濟南府的姿態,莊子固卻已經暗中做棄城而逃的打算,問題在於棄城而逃也是技術活,稍有不慎就會變成主動出城受死,那可就慘了……
所以,當弘光二年五月十六,“鎮江伯在大清河長清段大破韃子”的訊息傳到濟南,效果空前。
————分割線————
弘光二年五月十三,大清河長清河段與沙河交彙處,突破和攔截之鬥。
盡管在進入大清河之後基本上順風順水,但鎮江伯的大軍前進過程中依然保持著謹慎的速度,原因無他,毛雄輝相信五個王爺肯定考慮過他從水路入援的可能,所以必然會步下天羅地網等著他。因此盡管在長清之前的河段只遇到過一些岸邊零星的探馬,但毛雄輝依然保持了高度警惕。而到了長清河段,這預料中的“羅網”終於現身了。
由於在之前的對轟交戰中處於嚴重的劣勢,這一回清軍幹脆選擇了原始的跳幫作戰。從沙河方向來襲的船隻大都較小,但行駛迅速,根本不發炮就指望著靠近後登船,更不用說岸邊還有一大票試圖武裝泅渡上船的,由於已經是五月,水溫變的可以接受,那如同下人肉餃子一般的場景蔚為壯觀,可就是……沒有什麼卵用……
無論是丈八長矛還是銃刺,都是對付無腦跳幫登船流的利器,偏偏這兩者在使用上沒有太多技巧可言,手疾眼快對著爬上來的清兵頭臉、胸腹猛戳就是。對於那些殺人殺的都成條件反射了的老兵來說,戳刺的力度把握的好,既致命又不浪費,而還有些毛手毛腳的新兵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用力過猛戳的過深,不好拔出來只好暫時更換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