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桐等人是在倉城接到聖旨的,聖旨名義是送給巒公的,其實字字句句是說與鄭芊芸聽的。
聖旨上無多餘的字,語氣非常客氣,說巒公一家雖然躲過京城之難,但長年在外十分不易,撫養奕秀長大成人付出的辛苦今日終見了成效,奕秀負使命去和親為朝廷分憂,是榮耀更是責任,希望不日即自行挑選到少一名媵女隨和親儀仗及嫁禮隊伍一同前往吐蕃邏些城完婚。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執行和親任務帶隊的人是宮裡一位有些德望的太監崔公公,副手名叫霞扎.甘旦白居,是個吐蕃人,他原是吐蕃貴族,從小在京城長大,現以天朝鴻臚卿的身份去送嫁。
端木華和巒公將聖旨和和親隊伍迎進蒼城,蒼城長官安排宴飲歌舞並積極參與添置和親所需各種物料技藝等自不在話下。
鄭芊芸在接到聖旨的當天就在墨子桐這裡大哭了一場,但她知道聖意難違,連面有難色都不敢讓人看到,委屈只能在墨子桐這裡說一說哭上一哭。
到了夜裡鄭芊芸回到自己屋中和巒公兩個唉聲嘆氣兩人由不得又抱頭啜泣,他們知道在奕秀和親的事情上他們一點辦法也沒有。
而且巒公為陪嫁媵女的事情也很頭疼,雖然自己是個皇族,但長年住在善城,與族中眾人並無來往,這一時間要尋個沾親帶故的媵女還得向京城報備委實有些難,和端木華商量了幾回也沒個結果。
墨子桐這幾日除了著急也沒什麼好辦法,奕秀和親是勢在必行,而且為什麼偏偏是奕秀,這孩子從小沒父親,好不容易借了端木華的名義算是有了身份,後來又和巒公有緣結成父女。
原以為回到京城好好為她尋一門親事,將來可以長長久久陪在鄭芊芸身邊。誰知和親之事將原先計劃全部打碎,和了親相當於母女親人從此天隔一方。
而且墨子桐聽三王子說起過他父王的性格以及吐蕃王宮裡的生活。三王子的父親也就是現在的吐蕃王脾氣不好,比奕秀大好多歲,且他後宮中的女人多而雜,一個比一個後臺硬,現在的皇后就是當年天朝和親公主媵侍的孫女,對天朝人十分反感,奕秀此去和親並不是王后,去了也只能做個側妃,這豈不是羊入虎口。
而且吐蕃的習慣和大部分草原民族一樣,父親死了,兒子繼承除生母以外所有的繼母,當年突厥先王后的事情墨子桐清清楚楚。一想到這些墨子桐不由為奕秀的未來捏了一把汗。
就在墨子桐為奕秀的命運擔心的時候,端木華卻做出一個讓墨子桐更吃驚更無法接受的決定。
因時間緊,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媵女人選,端木華便決定讓奕朵或奕寧做為媵女陪奕秀一起嫁到吐蕃。
墨子桐簡直不敢相信這話出自一位父親之口,和端木華幾天冷戰後,她靜下心來站在端木華的角度也慢慢想通了這件事。
端木華已經說得很明白了,選擇自己的女兒作媵女一是為朝廷分憂,以此顯示端木一族的忠心;二是家裡現在就兩個女兒,若此時不能為皇上分憂不能為巒公去愁,怎麼有臉回朝任職去,這和亂臣賊子有什麼區別,受天恩必須得報恩,哪怕豁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且奕朵或奕寧只是和親,又不是上戰場,端木家的兒子們可以上戰場殺敵,女兒為什麼就不能做點犧牲去和親。
端木華的話讓墨子桐百口莫辯,她只能認命,替自己也替奕朵和奕寧認命。
但選誰去做媵女的事情上,端木華十分糾結,兩個女兒一直在他跟前長大,不論她們的孃親是誰,女兒在他眼裡是一樣的,都是他的心頭肉。
將兩個女兒中的任何一個送去和親對端木華來說都是挖走他的心頭肉,但二選一已經迫在眉睫不容他再拖下去了。
最關鍵的時候還是墨子桐做了決定,當初把奕寧帶來的時候一則是為了讓奕寧能得到父親的關照,她知道在女子成長過程中父親給予的安全感和力量對其一生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二則蘇姨娘本就是姨娘,性格又比較軟弱,留在府裡打理家事已經夠她忙的,再添上奕寧可能更加難以兼顧;三則是她的私心,把奕寧帶來放在自己身邊對蘇姨娘也是個牽制。
既然當初說好的要把奕寧好好的帶回蘇姨娘身邊去,如果半道上把奕寧遣去和親,將來見了蘇姨娘怎麼交待。想來想去,墨子桐最後決定忍痛割愛讓親生女兒奕朵做媵女去和親。
一想到奕朵小小年紀就要去吐蕃那種苦寒之地,墨子桐心如刀絞,她知道奕朵這一去回京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她們孃兒兩個這輩子想再見面都難了。
喜歡宅凰之梧桐引請大家收藏:()宅凰之梧桐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