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安的再三保證下,這位櫃檯服務員小姐姐,總算是把櫃檯裡面的那件定窯白釉瓷碗,給拿了出來。
這不看還好,細看之下,周安可以確定,這就是北宋的定窯白釉瓷碗。
“我去,這特娘還真是!”周安不小心禿漏了嘴。
“你這同志,說話能不能文明點,這可是新社會,怎麼說話還帶髒字呢?!”
幸好這服務員小姐姐沒有反應過來,要不然,肯定會對這件瓷器研究一番。
不過,周安也是被人家好好教育了一遍,誰叫自己嘴巴沒個把門的。
看來平時不能這麼隨意了,要不然不是給咱首都人丟臉嗎。
當然了,服務員沒聽懂周安話裡的意思,周安他當然也不會和她解釋了。
說起來這定窯瓷器在老年間有個叫法就是“倒扣芒茬”,也叫“芒口”,俗稱“毛邊”。
“倒扣芒茬”一般指口沿無釉的瓷器,多由覆燒所致。
覆燒工藝始於南朝洪州窯的“對口燒”,此後許多窯場也有多種裝燒方式的大宗覆燒產品。
傳統意義的定窯“芒口”覆燒定瓷,是特指宋中期以後,由於墊圈式組合匣缽覆燒工藝而形成的口沿無釉瓷器。
“墊圈式組合匣缽”和“火照術”,就是宋代瓷窯裝燒技術最為重要的成就。
定窯在五代、宋早期開始廣泛使用的“盤形支圈覆燒工藝”、“漏斗狀匣缽覆燒工藝”,方法可理解為覆放套燒,器物按照大小順序依次套入,也是為了節省空間,生產了大量芒口瓷。
芒口一般處理較小,並不影響美觀,多為精品白瓷。
不要小看這看似普通的白瓷,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燒造白瓷的難度,可比燒造青瓷高的多。
因為燒造白瓷是需要提純的,要去掉當中的雜質,讓瓷器呈現出真正的白色,而不是泛著青的白色。
所以,許多古瓷號稱是白釉,可和現代的白釉瓷器一對比,就立刻能感覺到,許多古瓷都不是真正的純白,而是偏黃的白,或者偏青的白。
所以現代一些仿品就容易犯毛病,他們把白瓷仿製的很白,只要是內行人,都不用上手,打眼一看顏色就知道這玩意燙手。
定窯的提純技術也只是在當時看來非常先進,顏色也很白,但在現代人的眼裡,這種白色還是不夠白,起碼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純白色,而是更偏向於牙黃色的白,所以簡稱“象牙白”。
而北宋的白瓷為什麼比隋唐、北齊的白瓷進步了這麼多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剛才前面的詞語了,那就是“倒扣芒茬”,也就是“覆燒”。
聽這些學名很難理解,但用大白話你就知道是怎麼回事。那就是把東西扣過來燒,所以才叫倒扣嘛。
因為一般的瓷器都是正著燒的,也就是平常我們怎麼使用這個瓷器,它就是怎麼放置位置燒造的,足在下,口在上。
而定窯的這種獨特覆燒方式,則是將要燒造的瓷器扣過來燒,足在上,口在下,同時這也就造成一個定窯的特殊現象。
那就是它的碗口、或者盤口是澀圈,反而足部是滿釉的,和其他正燒瓷器正好反過來。
也因為它的這個特點,才被老年間的行里人根據其特點,給它起了‘倒扣芒茬’的名字。
而這種覆燒的工藝,出現的時間只在宋代的一段時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