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曲尺形雙層陶屋是上下結構,由一、二樓組裝而成,把二樓拿開,一樓裡面則是幾頭養殖的牲口。
這什麼意思?
眾人蒙了。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東西新鮮了,極少見。
王翰:“這是……”
吳迪笑道:“你們誰知道這器物?李凡知道麼?”
李凡道:“老師,我覺得,這應該是漢代時期的陪葬品。”
“哦?”吳迪萬萬沒想到這種華國國內極少見的文物,李凡竟然能一語中的!他道,“那你說說看。”
李凡:“這個雙層陶屋在咱們華國是極少見的文物,它反應了一個時代的生活起居的一個基本狀態,這是典型的2000多年前的南越文化。
這個結構,大家注意,第一層是圈養牲口的,第二層是住人的。”
嘩!
現場一片嘩然!
“不能吧,一樓養牲口,二樓住人?”
“想想好可怕啊!”
“那不得燻死啊?”
……
李凡道:“大家聽我說,這種建築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非常人性化非常環保的。咱們不能以今天有馬桶的時代,而與古人對比,那是沒有意義的。
而且,人和動物混居,這種情況直到建國後,還有個別地區是這種情況的。比如說,有一種廁所……呃,電視機前,正吃飯的朋友請迴避一下,或者把飯先咽進肚子裡。
有一種廁所,它下面就是跟豬圈連著的,人上廁所方便的時候,下面一群豬嗷嗷待哺,等著開餐,甚至想一擁而上。
這是一件很辣眼睛的事情,就說到這兒吧,大家千萬別腦補,別腦補,別腦補!”
眾人嫌棄臉:“咦!”
吳迪肯定地點了點頭,心道:你才18,你怎麼知道建國後的事情?誰告訴你的啊?
李凡再道:“再說這個建築,它是曲尺形,它是把著兩個角的,所以,它的通風采光各種問題都解決了,大家看這建築的結構,充分顯示了2000年前古人們的智慧。至於牲口為什麼養在底下,還有個重要原因,是便於看管。”
吳迪鼓了鼓掌,“李凡說得對。我們如今想看漢代的建築,也就只能看看出土的陪葬品了。”
第二個藏友上臺,帶來了一件“銅瓶”。
吳迪問道:“大家知道這是什麼麼?”
大野:“應該是花瓶!”
申峰:“我覺得有點兒像燭臺!”
王翰道:“我覺得也是花瓶,李凡認為呢?”
李凡道:“這是花觚!”
大野點頭,“哦,原來真是花瓶啊!”
吳迪問道:“李凡,那你知道這花觚,最早的用途是什麼麼?”
“飲酒的,酒杯。”
眾人“哇”地一聲,飲酒?這麼大的酒杯,是飲人啊還是飲馬啊?
吳迪則暗自驚訝,又知道?不愧是青年學者啊!
可,豈止是又知道?還有你吳迪也不知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