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意義上的空氣汙染,最早出現於工業革命後的英國。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充套件,汙染也在德國、比利時、美國等國出現……
但那時人們普遍將滾滾濃煙視為一種進步,如一名芝加哥企業家在1892年時說,煙霧是工業聖壇上的香火,在我看來非常美麗。它顯示出人類正將自然無意識的力量轉換為讓人類舒適的力量。
……”
女記者驚嘆道:“哇,你懂這麼多啊?”
“這都是歷史,查查資料就知道了,沒什麼。再說說咱們華國的情況。
我們祖國曾經藍天白雲,鳥雀成群,民眾們笑話西方國家天空都是黑的。然而,落後就要捱打,我們要發展國民經濟,大力振興國力,本土工業要發展,要付出環境汙染的代價,而對外又要招商引資,很多外資大型工廠紛紛在祖國落地生根,也離不開對自然環境的犧牲。這是飲鴆止渴的發展模式,但也不得不為之。
這個其實沒什麼好噴的,咱不能馬後炮!當時人們首先意識就不強,生活在藍天白雲的幸福裡,你是沒有憂患意識的。就算你有那意識,當時也沒有什麼有效的解決途徑,成本太高。
其次,經濟和環境,到底哪個為重?我認為從長遠角度來看,在國家興起之初,一切應讓經濟先行,沒有國民經濟的發展壯大,其他一切都是空談,難道還過鄰國那種生活?
但發展到現在,咱們國家已經不落後了,就必須考慮環保問題了。”
女記者:“可以兩手一起抓嘛,當初可以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兩手一起抓嘛。”
李凡噗嗤笑了:“想得美!國家發展大計不是yy,是個不斷探索不斷犯錯的過程,況且像我們國家這麼龐大的社會結構,更是複雜。
民族社會的發展進步,就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修正的全面進化過程。”
女記者:“那空氣汙染你預料什麼時候會結束呢?”
李凡:“治理霧霾是個長期的過程,可能需要10幾年,也可能需要20幾年,根本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幸好的是,近年來,環境汙染已經引起極高的重視了,就比如說深灣地區的藍天計劃,就做得很科學,成效很好嘛。
同樣你也發現,就因為深灣地區的經濟在全國數一數二,所以才有這個實力搞環境建設,當然它的地理環境也好。”
……
這翻談話時間比較長,當結束的那一刻,女記者問了最後一個問題。
“今天,你成為了頭條君,你想對那位著名的一直想上頭條的歌手說句什麼呢?人家今天公開戀情,本以為這次百分百頭條了,結果被你擠到了第二。”
李凡道:“呃,明天求婚吧,這樣估計頭條跑不了了。”
記者們起身告辭,女記者笑盈盈地給李凡遞了一張名片,幾個人走出寢室樓後,驚嘆起來:
“咱們採訪的真是一個高中生?”
“網上有人說他沒內容,我卻覺得沒有幾個人比他有內容,有見解,這小子太成熟了吧?”
“你聽人家聊天談話,真覺得句句是理兒,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女記者想了想,也是一番感慨:“真的好帥啊!”
攝像師傅嘆了口氣:“你們女人啊!”
女記者再道:“好像還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眾人齊道:“你們女人啊!”
……
李凡突然成了話題中心,這給他帶來了最直接的好處——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