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想法是美好的,這一迎不要緊,他的刀直接就被磕飛了,不但如此,就連他的手都被震麻了,半天都沒有知覺。
不過幸好呂布這一戟是強弩之末,董卓的刀被磕飛的同時,他這一戟也未建功,最後董卓是化險為夷,虛驚一場。
不過這也嚇壞了董卓,暗道:這個呂布實在是勇不可擋,因此兵敗三十里。
退了三十里之後,董卓幹什麼了呢?首先就是“聚眾商議”。董卓說:
“吾觀呂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
帳前一人出曰:“主公勿憂。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
卓大喜,觀其人,乃虎賁中郎將李肅也。
你說董卓這人什麼智商?“卓大喜”,他喜的是什麼?他喜歡“呂布非常人”,然而卻忽略了李肅口中之言“勇而無謀,見利忘義”。
你說,武將“勇而無謀”最多不能做獨當一面的大將,完全可以做衝鋒陷陣的猛將啊,找好定位就好!然而“見利忘義”這個標籤,還不需要警醒嗎?
或許董卓野心太大,“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以為自己能夠駕馭呂布這頭虓虎,不會遭反噬,後來怎麼樣?
咱們不說這些,只說呂布“見利忘義”是否屬實?李肅接下來要辦的事,似乎印證了他的說法:
虎賁中郎將李肅提出要去策反呂布,董卓大喜,給呂布備下了寶馬赤兔一匹、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下足了本錢。
尤其是那匹赤兔寶馬,絕對是限量版萬中無一的好馬,頭至尾長一丈,蹄至項高八尺,能日行千里,登山渡水如履平地。
騎上它,進攻的時候殺人於無形,撤退的時候敵人追不上。印證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李肅帶著這些重寶來找呂布,呂布一直恥於開口說自己是丁原的乾兒子,提也沒提自己這個尷尬的官職,因為猛如呂布,在丁原帳下幾乎沒有任何的影響力,比後來曹操帳下的典韋還沒有存在感。
他有萬夫不當之勇,想當個將軍,結果呢,成了文書,也就是主簿,羞於啟齒啊。所以他一再強調自己在丁原這裡,實出無奈。
《三國演義》中這樣寫道:
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陽處,亦出於無奈。”
丁建陽就是丁原,呂布的義父。
然後李肅說“良禽擇木而棲”,老闆不行,換個就行了,怎麼會無奈呢?
呂布對李肅剖析自己的想法:想跳槽,不知道哪位老闆慧眼識才。如果李肅有門路,還請李肅給介紹一個。
然後李肅就趁機說道:“某遍觀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為人敬賢禮士,賞罰分明,終成大業。”
然後把赤兔馬、金珠、玉帶交給呂布,說是董卓贈送給他呂布的。尤其是赤兔馬: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