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對於呂布來說,至少在那個時代,丁原確實是他的“義父”,所以,無論呂布有天大的理由,但只要呂布真的動手殺了丁原,那麼,至少以那個時代的價值觀來看,呂布的行為便是赤裸裸的背叛,“弒父”可恥。
玄武門之變的李二也不敢做啊!只能說呂布是腦袋缺根筋,行差就錯!
話說呂布一現身,便震懾全場,讓董卓不能“威殺”丁原!威殺,殺之立威的意思。加上百官從中調停勸解,只好放過丁原。
但丁原也沒留下,他已經掀了桌子,等於撕破臉,又沒帶兵入城,倘若董卓鐵了心置他於死地,即便呂布再厲害,也雙全難敵四手,以致命喪黃泉。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於是趁著董卓忙著威嚇百官,行廢立大逆不道之舉,丁原撂下狠話,溜之大吉!
董卓見丁原這刺頭走了,也鬆了一口氣,轉而問百官道:
“吾所言,合公道否?”
董卓說的是廢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為帝的事情。
這在《三國演義》中有詳細描述:
盧植率先搶答:“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於桐宮;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惡三千餘條,故霍光告太廟而廢之。今上雖幼,聰明仁智,並無分毫過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參與國政,又無伊、霍之大才,何可強主廢立之事?聖人云: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翻譯過來就是,以前湯嫡長孫的昏庸,商朝宰相伊尹把他囚禁在桐宮;昌邑王劉賀登基才二十七天,做惡三千多條,所以霍光即霍去病的異母兄弟就告祭太廟,把他廢除了。而現今皇上……
《史記》記載如下: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講的是賢相引導昏王歸正。
而“霍光告太廟而廢之”的故事是這樣的:
8歲登基的漢昭帝大名鼎鼎的漢武帝之子是一個短命的君王,剛滿21歲時就死去,這多少和他在孃胎裡待的時間太長、不是正常分娩有關係。
昭帝沒有子嗣,臨死前也沒有指定接班人。霍光等經過商議,迎立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當皇帝。劉賀是昌邑哀王的兒子,而昌邑哀王就是漢武帝和李夫人的兒子。
沒想到劉賀就位後行為不當,即位27天后就被霍光廢掉,送回昌邑。
趕走了劉賀,霍光開始和丞相以及其他大臣討論立誰繼位。漢武帝六個兒子只剩下廣陵王劉胥還在,眾大臣在議論立誰為帝時都主張廣陵王。
廣陵王本來因為行為有失道義,不為武帝所重用。霍光等在昌邑王之前就沒有考慮廣陵王。燕刺王劉旦因謀反而被誅滅,他兒子也就不在討論範圍中。
這時,身為光祿大夫、給事中的丙吉對霍光說起衛太子劉據的孫兒、也就是漢武帝的曾孫劉詢原名病己)還在人間。
漢武帝時期就下詔,讓劉詢在掖庭看護培養,今年已經18歲了,從師傅那裡學了《詩經》、《論語》、《孝經》,為人節儉,仁慈愛人。
霍光等於是上奏皇太后,得到批准之後派宗正劉德和丙吉一道,來到尚冠裡漢武帝曾孫劉詢家中,伺候他沐浴以後,賜給皇帝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