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製作的相貌有點對不起觀眾的紅糖,用料貨真價實,未偷工減料,可不是後世的赤砂糖冒充的,後面這種看配料就知道,注意檢視包裝上的配料說明,一眼便知:
如果看到配料表上寫的是赤砂糖的,即便產品名稱標註為紅糖,也不是真的紅糖。
而且赤砂糖一般為小晶體,而紅糖多為粉狀或者塊狀。
不像李陵手中自己製作的紅糖,是非常的優質紅糖,用手捏容易碾碎並有一些黏性,這是好紅糖的特性,如果有硬塊,顆粒感比較重,質量就差一些。
20世紀中葉至21世紀初,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程序,其中就包括食品的大規模工業化。大量的麵包廠、飲料廠、餅乾廠誕生並且迅速發展。
這些食品加工廠需要大量的糖料的供應,而古法熬製的老紅糖完全無法滿足這些工廠的需求,一來融化緩慢,二來其紅色的色素會將所有食品染成紅色根本無法接受,於是,白糖廠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
從1947年開始,中國陸續興建了兩百多家白糖廠。絕大部分工廠,採取了國際上普遍的硫化法脫色製糖。
但是總有一部分尾料顏色無法脫除為白色,將這部分尾料,進行再加工,由於生產出來的糖,顏色呈現紅色,被命名為“赤砂糖”。
赤砂糖投放市場以後,為了更快地被消費者接受,就借用了“紅糖”這個名字,畢竟紅糖在中國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早已被消費者接受,所以很多赤砂糖的包裝上都進行了這樣的標註“紅糖”“赤砂糖”,但配料表還是“赤砂糖”。
近十年以來,為了順應消費者的養生需求,赤砂糖廠家不斷推出新產品,如大棗紅糖、阿膠紅糖、薑汁紅糖、益母紅糖,這些糖的價格比普通赤砂糖要高很多,而且,直接冠上了紅糖的名稱,因而獲得了比較大的市場份額,但卻沒有老紅糖的營養成分。
因此,消費者在購買此類糖產品的時候,有一個鐵律必須遵守,就是翻看食品袋背後的“配料表”。
“我雖然醜,但我誠實!”李陵手中的黑紅糖似乎會說話。
李陵如果知道他買了許多次的紅糖結果是張冠李戴的話,模樣雖好,卻是繡花枕頭內裡糟,估計以後變得對“黑醜”情有獨鍾了!
再說說李陵手中的黑醜紅糖,算是中國比較原始的老紅糖了,但不是日本黑糖那一類!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老紅糖很早就一直出口周邊的日本、東南亞等國家,中國的製糖法自然也早就傳入日本、東南亞等國家,近代的《清海關進出口記錄》也有詳實的記載。
由於熬糖工藝對於火候和時間的掌控是非常嚴苛的,是熬糖師傅多年經驗的積累。日本人在學習後,對時間和火候的記憶出現了偏差,因此,日本人熬製紅糖的時間過長,糖漿經濃縮後做出來的糖呈現出近黑色外觀。
但多年來,日本人一直認為糖就應該是這樣的黑色,故在國內被稱為黑糖。所以,黑糖是火候控制不準而熬糊的老紅糖,營養成分自然不如悉心熬製的老紅糖。
這真是鬧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笑話!日本人太可愛了!無獨有偶,他們學習華夏的漢字也是這幅德行,弄得語言文字中到處是幼稚可笑的假名筆畫。
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
最初是把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的,即日語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這些漢字後來逐漸演變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
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義的漢字叫真名。這樣,一篇文章中並用真名、假名,顯得非常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