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聞一多在 20 世紀 40 年代便探討了龍的原型,據其考證,龍圖騰的最初原型是蛇圖騰,在消滅了牛圖騰、鹿圖騰的氏族之後,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頭上,後來又加上了豬的頭或馬的頭,加上了虎或鱷魚的腿、鷹的爪子、魚的鱗、花的尾巴,經過長期的發展,眾多圖騰的集合就形成了中華龍圖騰的形象。聞一多之後,不少學者也都認為龍的原型是蛇。
還有認為龍的原型是鱷魚的說法,最早提出龍的原型為鱷魚的是中國古史專家衛聚賢。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說“龍即鱷魚”,一些外國學者也認為龍是鱷魚。
此外,還有人認為龍的主幹的基本形態是蛇、蜥蜴和馬,有的則認為龍是從閃電或彩虹演化而來的等。
蘇州大學徐山考釋了甲骨文“龍”字,認為:龍,其甲骨文字形和“電、雷”兩字比較,龍字可視為“電、雷”的變形。
龍字保留了閃電的彎曲狀,又將表示雷聲的符號“口”狀移至彎曲處的終端,表示龍的口部。龍字中的口開口朝下,表示雨從龍口中傾瀉而下。龍觀念的產生,是原始先民對產生雷電的原因的一種生物化解釋。
在“龍”字的異體中,字形是在龍的形體上方加上“辛”。辛,甲骨文字形為斧劈樹木狀。從這個意義中又引申出刑具。
在“龍”字中,“辛”位於龍形的上方,從辛的語義和造字的上下結構中可以看出,這個“龍”字反映了原始先民對龍雷神)的恐懼而又企圖征服、控制它的心理狀態。
《集韻》在“龍”字下收錄了“竜”這個異體字。該字的上方和“龍”字左上方一樣,即甲骨文“辛”的隸定形式,“竜”的形義正是對雷電的征服狀。此字形有力地證實了龍的原型是雷電,從龍字的發音上看,“ong”正是記錄了雷的隆隆之聲。
長話短說,隨著華夏版圖的日益擴大,龍圖騰傳便天下!華夏人也稱為龍的傳人!
“可以迴歸了?也可以直接穿越新出來的數重天通往的秦漢等等時空?”李陵瞪大眼睛,而且這個時空,因為他身上彙集的大國氣運太過龐大,天道已經開始排斥他了,不是紂王,而是李陵。
大一統的秦朝,現在對他吸引力太弱了,因為大商比他更早的對華夏大一統了,也推行了外分封內郡縣的制度,由於軍政權利沒有完全下放,當然不會出現春秋戰國的諸侯吞併,也不會有劉邦漢初的畸形社會結構,分封與郡縣這兩種矛盾對立的制度共存,以至於分封諸侯尾大不掉時還要“削藩”。
那麼漢末三國無疑是比較有吸引力的時代了,而且李陵不需要像先前那樣選擇關羽之後就被捆綁,到了漢末不能再隨時隨地穿越,他完全可以選擇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甚至可以帶著水滸大軍穿越漢末了!
當然,李陵已經膩味了爭霸,只想到三國見識一番名將與著名的美女們,低調做人即可,混混日子即可!
“嗯,就直接到三國吧!”李陵說道,“漢末三國之初,董卓禍亂朝綱之前!”
說三國,要從董卓說起,正是他的亂政毀了漢朝僅剩的一點威勢,也間接造就了紛亂的三國。
董卓是西北人,那裡是漢王朝的邊疆,胡漢雜居,羌人、鮮卑人和漢人都有,成分複雜就容易出亂子,造反、民變時常發生,養出了這裡彪悍的民風。董卓是一個典型的西北大漢,性情豪爽,這樣的人總是善於結交朋友的。
董卓的出身算是地主階級,有不少田地,比平民要富足的多,但是比起世家大族又遠遠不如。但有這份家底,加上他為人又慷慨豪爽,漸漸地也結交了很多四方的豪傑。
青年時代的董卓喜歡仗義行俠,於是就在西北遊歷,當地有很多羌人部落,董卓跟他們打上交道,和一些胡人豪傑結為朋友,這些胡人有的是部落的首領,有的是當地的小軍頭,有的甚至兼職幹些打家劫舍的行徑,董卓可以算是黑白通吃了。
時常有胡人來董卓家中拜訪,董卓每次都盛情招待,甚至連家裡的耕牛都宰殺來款待客人,那時候的耕牛都是相當珍貴的財產,這番盛情搞的這些客人感動的不行,他們回去之後紛紛宣揚董卓的情誼,合計著要報答董卓。
也不知道誰出的主意,他們每人出幾頭牲畜,湊一起作為禮物送給董卓,結果響應的人越來越多,最後足有千餘頭牲畜,一齊送給董卓。當時的場面一定不小,訊息一傳十十傳百,董卓立刻聲名遠揚,遠近的豪傑都敬重董卓。
董卓也不是光靠請客吃飯就讓這些胡人對他敬重的。董卓有一身好武藝,力大過人,縱馬賓士的時候還能夠左右開弓,連胡人也很少比得上,這讓崇尚勇武的西方漢子們人人佩服。當地官府看重他的勇武和人望,讓他負責本地的治安,緝捕盜賊。後來涼州刺史也找他作自己的部屬,率騎兵討伐塞外的胡人盜匪,董卓大破這些匪徒,斬殺千人,可見董卓的聲名也是打出來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亂世戰事不斷,勇武的人機會多多,要是再有些權謀,那就更容易得到權勢地位。
機會很快來了,西北的鮮卑人與羌人聯合起來叛亂,朝廷派名將張奐率大軍平叛,董卓也被徵召,在軍中擔任“軍司馬”,算是一個低階軍官。戰事順利,董卓也因為軍功升官,任“郎中”,朝廷賞賜了一些財物,董卓又一次顯示自己的慷慨,他說,雖然立下功勞的是我,但是這些賞賜應該讓將士們一起享有嘛。
於是把所有財物全分給將士,自己一點不留。董卓看上去慷慨無私,但更像是作秀,沽名釣譽而已,將士們不明真相,但他的上司張奐卻看的明白,十分討厭他的為人。
不久戰事再起,“黃巾之亂”爆發,漢王朝十三州中有八州響應,朝廷派名士盧植為帥前往冀州,董卓也在軍中,本來連戰連勝,沒想到,盧植因為沒有向宦官行賄而被罷免。
這時董卓的機會來了,跟這些宦官們搭關係交朋友當然是他擅長的嘍,他很快如願以償,朝廷封他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的位置繼續平定黃巾。這下董卓可謂高升,可是董卓哪比得上盧植這海內大儒的地位,大軍能服他嗎?
臨陣換帥本來就是兵家大忌,自鳴得意的董卓很快就笑不起來了,大軍連吃敗仗,董卓束手無策,最後終於被朝廷罷免,送到軍事法庭審判。本來董卓被判了重罪,結果他運氣好,正碰上朝廷大赦天下,才被釋放。
董卓被赦免,官位畢竟沒了,但董卓自有辦法,他上下打點,等待新的機會。亂世果然不缺機會,董卓的老家涼州發生叛亂,這次是漢人韓遂等人聯合羌人一起造反,聲勢更大,朝廷重新起用董卓,而且官職更進一步,封為“中郎將”。但這次的造反派實力更強,戰事持續了兩三年也沒有結果,叛軍始終沒有消滅,反而董卓這位統兵大將開始尾大不掉。
這時的皇帝漢靈帝已經生了重病,開始不放心董卓,畢竟董卓是西涼人,在當地本有聲望,現在麾下掌握大軍,他可不像是那麼忠君愛國的人。於是皇帝下旨封董卓為“幷州牧”,意思就是給你升職加薪,但你自己去東方的幷州上任,把軍隊留下來交給別人統領。
可是董卓不幹了,他已經發展成半獨立的軍閥,麾下的大軍是他最看重的本錢,只是他也不想就這麼造反,就謊稱:“我這些將士跟著我時間太長,捨不得離開我,能不能把大軍一起帶到幷州。”
朝廷當然不幹,催促他早點上任,董卓繼續跟朝廷扯皮“我麾下這些羌胡士兵說軍餉和賞賜都不夠,拉著我的車馬不讓我走,這些胡人就像狗一樣乖戾,我只能順著他們的意思,留下來慢慢安撫他們。”雖然知道董卓在說瞎話,但朝廷這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好辦法,事情就拖了下來。
漢靈帝很快去世,漢少帝劉辯繼位,皇帝太小,朝中執掌大權的是“大將軍”何進為首的外戚與宦官勢力“十常侍”,兩邊鬥得厲害,何進的幕僚給他出了個餿主意,招邊疆的部隊來京城勤王,誅殺宦官。
其實宦官權利再大也都在宮廷裡,也沒有軍權,你何進身為大將軍,帶幾百親兵也就把他們滅了,非要等邊疆的軍隊來京城,結果勤王大軍沒等到,逼急了的宦官搶先殺了何進,何進麾下的袁術等人看情形不妙,才橫下一條心殺進皇宮誅殺宦官。
鬧到最後,漢王朝的外戚和宦官勢力都瓦解了,董卓正好帶兵進京,人們這才發現,原來“槍桿子才是硬道理”,於是沒人敢再爭,董卓控制了朝政。
董卓這時已大約六十多歲,年紀大了往往更自負,他本沒有治理天下的本事,卻非要亂來。
他知道自己缺少威信,就策劃著幹一樁大事——廢立天子,廢掉皇帝劉辯,另立他的弟弟劉協為新帝,也就是後來的“漢獻帝”,這可是天大的事,當時皇帝劉辯也沒什麼大錯,憑什麼廢掉他?
再說你董卓一個西北軍閥頭子,來中央沒幾天,有什麼資格廢立天子,天下人能心服嗎?朝堂一下子炸了,但董卓用手中的刀讓眾人都閉了嘴。
正統的皇權是古代社會穩定的基礎,雖然董卓憑著武力強行換了皇帝,但這麼一折騰,漢室的僅剩的權威垮了一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