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耕耨結合。代田法每年都要整地開溝起壟,等到出苗以後,又要透過中耕除草來平壟,將壟上之土填回到壟溝,起到抗旱保墒抗倒伏的作用。
宋代以後,江南地區形成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為了提高土地生產率,人們透過提高耕作技術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充分發揮土地潛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術,南方形成耕耙耖技術。
所謂“耕”,就是犁地翻土,“耙”就是用鐵齒楱、鐵齒杷等把土塊耙碎,可以用釘耙打土塊敲碎,再用鐵齒楱用牛牽引耙地,人站在或坐在鐵齒楱上駕牛,以增加重量,壓碎中小土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耮”也就是“摩”、“耱”、“蓋”。先秦秦漢時期稱碎土與平整耕地這道工序作“耰”或“耨”。
秦漢時期的“耰”,是手執的木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耮也是用牛牽引,耮一般沒有齒,用柳條或樹枝等編成,駕駛者通常也是站在或坐在耮上。
耕耙耱技術:就是要把土塊弄碎,在地面形成一層鬆軟的土層,切斷土中的毛細管,儘可能地減少水分蒸發,起保墒防旱作用。這也就是《齊民要術·耕田篇》所說的“再勞地熟,旱亦保澤”。
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乾燥,降水少,8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春夏少雨,蒸發量大,容易因為乾旱影響播種和作物生長。耕、耙、耱耕作技術體系較好地緩解了這一矛盾,意義十分重大。
南方的耕耙耖類似,其中耖是在耕、耙地以後用的一種把土弄得更細的農具。用耖弄細土塊,使地平整。形制特點:耖為木製,圓柱脊,平排九個直列尖齒,兩端一、二齒間,插木條系畜力挽用牛軛,二、三齒間安橫柄扶手,是用畜力挽行疏通田泥的農具。
元代王禎《農書·農器圖譜》載:“高可三尺許,廣可四尺。上有橫柄,下有列齒,以兩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耕耙而後用此,泥壤始熟矣。”
適當密植作為獲得豐收的要訣,是戰國時代總結出來的一個突出的寶貴經驗。除草很早受到重視,但到戰國時代因農具改良而效率提高,並且把中耕除草的勤做多次和做得細緻周到,提到很重要的地位,
此外,還強調不違農時和因地制宜,也注意到選用良種和防治蟲害。這些就是精耕細作技術措施的具體表現。
以上精耕細作技術積累,除了農民自主之外,李陵自然不會吝嗇指點迷津,積極推動農業技術向前發展。另外就是為了改變農業環境,提高土地生產率,李陵很重視農田灌溉,要知道:
現代時空從古至今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改善土壤環境,使農業收成不再完全取決於天氣的好壞。”給了他足夠多的薰陶了。
要說灌溉的起源較早,李陵不知道新石器時代灌溉種稻的遺蹟,約有5000年的歷史,大發展則在戰國時代,但李陵有著現代人的見識做後盾,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
公元前1600~前1100年的殷商時期實行井田制度,劃分田塊,利用溝洫灌溉排水,正是李陵眼前的大商朝的情況。
到西周時代,溝洫工程進一步發展,並出現了蓄水工程。約公元前600年,孫叔敖興建期思雩婁灌區,是中國最早見於記載的灌溉工程。
“挖溝?蓄水?”這麼簡單的灌溉措施,李陵自然很清楚了。
不僅如此,他還要修建更多的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比如春秋戰國時代曾修建過的著名的“引漳十二渠、都江堰、鄭國渠見鄭白渠)”等,李陵完全可以在大商就完成。
鉚勁幹吧,什麼使用秸槔提水灌溉?用上!這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沒有李陵的參與,商代在農業灌溉方面,也會開始採用桔槔。
它是在一根豎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細長的槓桿,當中是支點,末端懸掛一個重物,前段懸掛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當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滿水以後,由於槓桿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輕易把水提拉至所需處。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相當普遍,而且延續了幾千年,是中國農村歷代通用的舊式提水器具。這種簡單的汲水工具雖簡單,但它使勞動人民的勞動強度得以減輕。
什麼讓上到王公貴族,下到農民三歲小兒認識到農田水利的重要意義,開啟民智啊,有沒有!《荀子·王利》曾指出:“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節,而五穀以時熟,是天下之事也”。
喜歡水滸有天庭請大家收藏:()水滸有天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