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水滸有天庭 > 第四零三章 精耕細作

第四零三章 精耕細作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源境傳說 英雄聯盟之從零開始 西楚霸王:開局進宮假太監 亮劍:不裝了,是我在輔佐李雲龍 我用武功在三國練兵 景泰太子 大唐:開局乞丐,我掀翻了整個盛唐 水滸有天庭 興漢使命 帶著外掛闖三國 重燃1990 明土無疆 我在大唐當秀男 小二逍遙 星際致富日常 天禧盛世 吾乃韓馥之從三國開始 原始人之我是神棍 興風之花雨 我和英雄有約會

至此牛耕終於在李陵的緊緊盯著下,開始走向大商每一個角落,大商的新時代來臨了,原始社會“刀耕火種”——商周“石器鋤耕”——春秋戰國以後“鐵犁牛耕”的歷史在這裡已經拐了一個大彎。

田間地頭到處可見或兩頭或三頭牛在拉犁耕作:

農民們先把牛綆繩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後把牛套在一起,紮好肚帶,再扯一根韁繩系在牛耳上,農夫透過扯拽韁繩來“指揮”控制牛的行進方向,農夫一手扶犁,一手執鞭、扯韁繩進行耕作。

多麼美好的田園畫面啊!

不過李陵也知道,農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精耕、化肥、農藥、套種?那是萬里長征才走了一小步啊!

要知道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業生產才算全面進入牛拉犁耕的階段,並以耕—耙—耱為體系的精耕細作技術越來越成熟,當然那時候還是直轅犁,但結構已經相當完善,應用更加廣泛。

大商在李陵的指點下,有了曲轅犁的應用和推廣,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耕地的質量。至於曲轅梨的改進,比如使犁轅縮短、彎曲,減少策額、壓鑱等部件,犁身結構更加輕巧,使用靈活,耕作效率也更高等等,這些就需要在實際生產中,持續摸索了。

我們很少人知道:正是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成為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基礎。原因在於:石制和木製農具的工作效率很低,不可能精耕細作。原歷史時空商和西周雖有青銅農具,但使用不廣,鐵農具出現於春秋,至戰國而廣泛使用,鐵農具的廣泛使用,使工作效率顯著提高。

這一切大商已經有了,那麼自然而然,精耕細作便在大商孕育而生了。

歷史書上這樣記載:“精耕細作萌芽於夏商周時期,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技術成形期,隋唐宋遼金元是精耕細作的擴充套件期,明清是深入發展期。”

李陵附身紂王所在的大商,不需要多麼精深的精耕細作技術,他不著急,可以慢慢來,只要個大體框架就可以了。

精耕細作,有個專業的解釋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

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時期,實行了壟作法,西漢時實行代田法,還採用輪作倒茬和間作套種方式。

壟作法:在高於地面的土埨上栽種作物的耕作方式。中國華北、東北和內蒙古等地多用於栽培玉米、高粱、甜菜等旱地作物,其他地區主要用於栽培甘薯、馬鈴薯等薯芋類作物

壟由高凸的壟臺和低凹的壟溝組成。其優點:

壟臺土層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結,利於作物根系生長;

壟作地表面積比平地增加20晝間土溫比平地增高2~3c,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光合產物積累;

壟臺與壟溝位差大,利於排水防澇,乾旱時可順溝灌水以免受旱;

壟臺能阻風和降低風速;利於集中施肥。

壟的高低、壟距、壟向因作物種類、土質、氣候和地勢而異。作壟方法有整地後起壟和不整地直接起壟以及山坡地等高起壟。

北方抗旱耕作以“蓄墒保墒”為中心。最早出現的一種抗旱耕作法可能是畎畝法。畎畝法,由畎和畝兩部分組成。畎是溝,畝是壟,畎畝法也就是一種壟作法。

這種耕作法對於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棄畝,下田棄畎”兩種方式。它的特點是:

在高田裡,將作物種在溝裡,而不種在壟上,這就叫做“上田棄畝”。在低田裡,將作物種在壟上,而不種在溝內,這就叫“下田棄畎”。高田種溝不種壟,有利於抗旱保墒;低田種壟不種溝,有利於排水防澇,且有利於通風透光。

抗旱主要體現在“上田棄畝”之中。西漢的代田法便將“上田棄畝”的抗旱原理髮揚光大,其具體作法是:在長方形的一畝地面上作三甽溝)三壟,甽寬深各一尺,壟寬與甽同,甽壟相間,每年更換位置一次,故名代田。

代田法的技術特點:一是溝壟相間。種子播種在溝中,待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草將壟土壅苗。其作用是防風抗倒伏和保墒抗旱,實際上體現了畎畝法中“上田棄畝”的原則。

二是溝壟互換。壟和溝的位置逐年輪換,今年的壟,明年變為溝;今年的溝,明年變為壟,這也就是代田法得名之由來。由於代田總是在溝裡播種,壟溝互換就達到了土地輪番利用與休閒,體現了“勞者欲息,息者欲勞”的原則。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