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 鐵器時代是指人們開始使用鐵來製造工具和武器的時代。其與之前時代的主要區別在於農業發展,宗教信仰與文化模式。這是在青銅時代之後的一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階段。
雖然各地區進鐵器時代的時間不盡相同,亦難以以準確的年份標示,但鐵器時代與之前時代的區別仍是十分明顯的。鐵器時代是指已經能運用很複雜的金屬加工來生產鐵器。
鐵的硬度,高熔點與鐵礦的高蘊含量,使得鐵相對青銅來說來得便宜及可在各方面運用,所以其需求很快便遠超青銅。
好,現在回到牛耕問題上,它與牛的馴化和駕馭、犁架的形成、相關套牛技術的出現是三個密切相關的要素,缺一不可。
在鐵犁出現之前,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即已有人力牽拉的犁架,鐵犁在鐵器產生後,便會自然而然出現。
而之後,很快普及了牛耕,這說明,牛的大量馴化和駕馭、套牛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事實上:
家牛馴化很早,最遲到商代開始駕馭和役使牛。夏商以馬駕車,套駕技術可以借鑑。
牛耕是隨著最晚成熟的要素之後發生的,在商朝,牛耕起源三要素都已經形成,但西周春秋才算是牛耕的早期階段,戰國開始進入到推廣期,便在與鐵器。
歷史上,我國牛耕技術的使用,明確記載的是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近代考古發現,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鐵犁等多種鐵器出現。
所以說,以前農村到處宣傳“要想富,先修路”,李陵現在想說:“要想牛耕,先鍊鐵啊!”
“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啊!”李陵大感:大大們誠不欺我也!
鍊鐵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存在著技術瓶頸啊!
古代世界冶煉生鐵的技術最早發現於中亞,但是由於鍊鐵爐過小,鼓風力弱,只能煉出海綿狀的塊鍊鐵。
儘管從春秋晚期開始,中國在鍊鐵技術上就開始獨領風騷,豎式鍊鐵爐成了生鐵冶煉的主要裝置。特別是到了漢代,國家專營的冶鐵作坊技藝精進,使生鐵得以大量生產。
但是李陵附身的紂王是殷商時代啊,技術還沒積累到那一步,李陵現在的感覺就是想幹成點什麼事,那是處處受制!
豎式鍊鐵爐是什麼鬼?李陵完全不知所云,而整個大商同樣如此。
更別說什麼塊鍊鐵、鑄鐵、生鐵鍊鋼等等“超前”概念了!
“沒困難要上,有困難也要上,鍊鐵是不容置疑的!”李陵內心堅決說道。
如果李陵跑到的是原始社會,那肯定不提煉鐵什麼事了。既然到了殷商,已經開始使用隕鐵,並且離此不久的春秋就開始鍊鐵了,那麼技術的積累差距還不存在鴻溝!
李陵果斷著急人手,抽調技術骨幹,攻克鍊鐵方面的技術難題。首先,便是從簡單的塊鍊鐵開始,這是我國始於春秋時代的鍊鐵方法。
塊鍊鐵,即在較低的冶煉溫度下,將鐵礦石固態還原獲得海綿鐵,因裡面有孔洞而得名,再經鍛打去除雜質而成的鐵塊。
歸根結底,用李陵那少的可憐的現代知識來說,鍊鐵就是將金屬鐵從含鐵礦物主要為鐵的氧化物)中提煉出來的工藝過程。
這方面不是專業相關人才,很少知道它有高爐法,直接還原法,熔融還原法,等離子法等等諸多方法。
從冶金學角度而言,鍊鐵即是鐵生鏽、逐步礦化的逆行為,簡單的說,從含鐵的化合物裡把純鐵還原出來。實際生產中,也就是在高溫下,用還原劑將鐵礦石還原得到生鐵的生產過程。
不過需要科普的是:純粹的鐵不存在,生產得到的是鐵碳合金。
“鍊鐵需要什麼?”李陵想想都頭痛,據他簡單的腦袋瓜知道的也不過是鐵礦石是覺得少不了的。
剩下的可能還知道要燒火,而且是高溫燒火,至於需要多少度那就不得而知。讓大商的專業人才去摸索去吧,隕鐵在手天下我有,有木有?
你看現代社會從第一次工業改命之後發展如此快,又是煤炭蒸汽機、燃油機械、電子器械,又是網際網路、智慧時代等等,那不過是短短几百年的事,之前幾千年都被狗吃了?怎麼連現代文明發展程度的萬分之一都不到?
在更更早的幾萬上百萬年,那是被狗他的娘吃了?
人的潛力是無窮的,首先你得讓他們積極去做事,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那麼發展當然慢了,咳,最主要古代還是“與天鬥其樂無窮”的時代,嗷嗷待哺,缺吃少穿沒心思做這些“高階”費腦事情。
那麼李陵就想了,全國勒緊褲腰帶,也得讓他們研究吧!根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格式來說,那不是“重賞之下必有人才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