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龍一出,漫天箭雨聲勢駭人,比之先前魔禮青的“萬千戈矛”神通強了數倍不止!只是那封奇的身形何其巨大?四肢何其粗壯而有力?全身又黑又厚的面板何其堅硬、好似如鋼?
一隻只箭矢鋪天蓋地撞過去,只是讓封奇的身形一滯,卻根本無法穿透它的表皮,反而激怒了它,兇性大發之下越發橫衝直撞起來,衝擊得四象陣猶如銅鐘般轟鳴。
李陵遠在諸軍保護之下,也被震得頭暈心悶,而更多直接在大陣之下硬抗撞擊的大商軍士,則沒那麼好運氣了,一個個開始面色漲紅,然後轉紫,直到蹊蹺開始流血……
“殺啊!商人就要敗了!生擒活捉他們的國君,然後攻佔朝歌,天下就是我們的了!”巫祭王等人紛紛鼓舞著東夷聯軍計程車氣說道。
隨著他們的話語想起,戰場形勢開始明顯逆轉,原本被李陵大軍碾壓、又被巫祭王活祭上古巨獸,弄得快潰散的東夷各族軍隊開始聚集。
“乖乖,東夷人捲土重來了!”李陵匆忙回頭一看,發現:
東夷人在上古異獸封奇坦克般的橫衝直撞下,一路掩殺過來,好像不把大商軍隊生吞活剝了誓不罷休似的。
更有甚的,他似乎聽到:
“活捉帝辛”
“抓住他們的國君”
“攻佔朝歌”
“天下是我們的”……
尤其是傳說中那支戰鬥力驚人的巫神軍衝在最前,在封奇撕開的缺口下,已經開始“刺入”李陵大軍的四象陣中!
“歷史不是這樣的啊,明明是大商戰勝了東夷!怎麼輪到我附身紂王,就逆轉了呢?”李陵絕不承認他就是個無能、草包、掃把星,一定是哪裡不對。
他的思緒伸向遠方:
東夷,歷史上也稱為“東夷民族集團”,是周朝以前僅次於中原華夏民族的第二大民族。東夷的本意為東方之人,是中原華夏民族對當時東方各民族的統稱。
主要分佈在今山東、江蘇一帶和長江、淮河流域。東夷歷史上曾經非常強大,是勢力僅次於中原華夏民族的第二大民族,是當時中原民族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曾經多次和東夷爆發大規模戰爭,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炎黃同蚩尤之間的戰爭就是華夏部落與東夷最早的大規模衝突。
東夷與中原民族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既有戰爭,也存在合作與融合,例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舜就是東夷部落首領,雙方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早期壯麗的文明。
但總體來說,雙方的衝突更多些。歷史上,當中原地區的力量強於東夷時,東夷就臣服於中原王朝。而當中原地區的力量衰落時,東夷就立即轉入進攻。
因此中原地區的民族和國家與東夷始終是處於“時戰時和”的拉鋸形式。東夷也成為始終威脅中央王朝最大的力量,這種局面到商朝末期更加明顯。
伴隨商朝的衰落,東夷開始大舉西進入侵商朝。因此,商王帝辛也就是著名的“影視作品中的明星”的紂王,面臨要麼妥協要麼反擊的選擇。
他選擇了反擊,但商王帝辛面臨著艱難的局面,西方有周,儘管周再次臣服,但難保他不復反。如果此時進攻東夷,有可能出現商被東西夾擊的局面。
但東夷問題已經到了必須有個瞭解的程度,於是商王帝辛在西部部署了一部分兵力,聯合忠於他的方國監視周。同時,調集大軍開始遠征東夷,由此,拉開了他一生最大的軍事勝利的序幕。
商王帝辛再次親征:率領由商王朝中央軍和方國軍隊組成聯軍自都城出發,出發前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儀式,用了最高等級的“犧牲”,就是將“”也就是活人扔進大鼎煮熟後祭祀祖先的方式,使用的“人牲”就是來自西羌的戰俘,這種殘暴的祭祀後來成為商滅亡的重要因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然出身現代人的李陵附身了紂王,同樣來了御駕親征,但這個人牲肯定不會有了。
祭祀之後,商軍開始出發,此戰商王帝辛動用了約三萬人的軍隊和最龐大的象陣。商軍旌旗招展,戰車如林,最精銳的甲冑象陣吼聲震天!
面對強大的商軍,東夷方面迅速逃跑,商王帝辛率軍一直追趕到淮河流域,這是此前中原王朝軍隊極少涉足的區域。
在淮水之濱雙方主力遭遇,史書記載商軍“服象為虐於東夷。”商軍強大的象陣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當然到了李陵手裡,象陣是有,卻是成為了四象陣中的一個輔陣,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為陣。
然而就是這樣,現在竟然遇到上古異獸了,活生生的真正的異獸,他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可只是陣啊,有其名而無其實,自然不是對手了。
東原本的歷史是:夷士兵擅長使用弓箭,但東夷生產力和科技水平較低,因此沒有使用金屬箭頭,箭鏃就是普通的竹木,穿透力非常有限。
而商軍戰象身上厚重的甲冑,輕鬆的就抵擋了對手的竹箭,象陣以方陣的形式衝入東夷軍隊陣中,象背上計程車兵遠用箭射近用長戈,戰象的象牙輕易地戳穿了東夷士兵的胸膛然後把屍體拋向空中。
同時商軍大量使用弓弩配掩護戰象,商軍的箭鏃以青銅打造,精巧而鋒利,而且弓弩射程遠、精度高,殺傷力大。在商軍強大的打擊下,東夷的軍隊一批批倒了下去。
商王帝辛指揮商軍在正面衝殺的同時採取側翼包圍,結果,東夷人的軍隊基本被擊潰,大部分做了俘虜。
但是眼前呢?完全反過來了啊!
喜歡水滸有天庭請大家收藏:()水滸有天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