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殘酷結局就在緊接的下一頁,出乎意料、理所當然。
1959年10月20日
他死了。一個人孤獨地死在了牢房裡。
1959年10月22日
是我害死了他。
這一頁只有短短幾行字,下一次記錄出現在後一頁。時間在林衍手中愴然飛逝,再見時,已走過了整個春夏秋冬。
1960年10月20日
他去世一年了。
1961年10月20日
他去世兩年了。
1962年10月20日
第三年。
1963年10月20日
第四年。
……
1989年10月20日
他去世的第三十年,那堵牆塌了。
秋即將凋零,冬不會再綻放。
1990年10月20日
他已經死了三十一年,我終於找到了一個地方,這裡有如他眼睛一般、比夏日天空還要美的藍。
我餘生都將在這裡贖罪。
沉默有罪。
從他出現在我面前的那一天起,我就惶惶不安。他的金發讓我沉迷,他的藍眼睛也是。
我本可以救他,卻選擇了保持沉默。
我的恐懼害死了他。
日記最後一行字是用英文寫的,林衍沒有再翻譯。他把筆記本遞給穆康,頭也不回轉身走了出去。
雪地反射的刺目日光映在發黃紙張上,文字捆綁住兩道血潮澎湃的迥異靈魂,讓它們糾纏不休,交織痛苦,凝固歷史,穿透時光與有緣人相遇。
i ive in the better haf
and suffer ice the pain
——by hi
作者有話說
明天休息,後天更新。
關於這四段詩:都是德國詩人ann的作品,原文是德文我也看不太懂,畢竟和林指境界不同。文章裡的中文主要是根據翻譯後的英文版本,憑借我十分之一桶水都沒有的翻譯水平粗糙譯成的,韻律什麼的統統沒有,實在對不住各位……更對不住ann先生。
不過傻逼穆聽的是林指翻譯後的英文,無論是詩韻還是含義都理解得很到位啦。
我會在微博貼上英文版本,感興趣的小天使們可以去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