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劉正再怎麼打壓,也無法將根深蒂固的漢中楊氏連根拔起,再加上傳承世家強大的生命力,自此便埋下了禍根。
大秦帝國整治世家,並對世家的等級和規模,以爵位的形式進行規範。
長安世家很快就拿出了對策,待到家族發展到臨界點之後,就進行分家,就拿楊氏為例,雍州楊氏積極響應闖關東,6成力量到了山海關之後,又分出一半到遼州紮根。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梁州楊氏走西口,沿著絲綢之路一路向西,很快就把家族的火種撒到了極西之地。
至於漢中楊氏,順流而下到了益州之南,直接遍地開花。楊樹的生命力有多頑強,楊氏的生存能力就有多厲害。
劉正巡幸漢中,不周山第三層的任務終於有了端倪。世家分家,從表面上看分散了力量,實際上的好處就是長安世家恢復了傳承的擴張模式。
試想一下,周王室分封八百諸侯,待到楚王問鼎的時候,洪荒大陸有1/5的地盤都站滿了龍的傳人。
大秦帝國以漢中楊氏的事情為契機,直接把長安十二坊作為基本盤,讓世家向周圍的地盤勇敢挺進。
司馬懿問道:“陛下,我可聽說極西之地也有強大的文明,咱們讓世家伸觸角,萬一他們被別人同化了怎麼辦?”
劉正斬釘截鐵的回答說:“同一種文字,同一個夢想。只要大秦帝國的基本盤保持足夠的強大,走出去的世家就會不停的反哺。若是咱們衰頹了,那些走出去的人肯定會回來爭鼎。遊子迴歸,總不能赤手空拳。他們帶著東西回來之後,不僅人得留下,東西也得留下。這樣一來,大秦帝國的發展潛力就會持續增加。不要盲目的認為走出去的人數典忘祖,大家試想一下,但凡是願意回來的人,他們攜帶回來的資源肯定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個群體的貢獻。”
劉正覺得人的認知層次會伴隨著閱歷的增加而增加。就像一個擁有1000畝土地的農戶生了20個兒子。若是所有人都伺弄土地,那麼到兒子長大分家的時候,每家分得的土地就只有50畝了。
若是讓20個兒子進行分工,由其中一個專職耕種,其他的孩子另謀出路,要麼求學,要麼經商,又或者是給其他農戶幫工。這樣一來,下一代的家庭依舊會有1000畝土地,從而不至於衰減。
可是一個人耕種1000畝土地,辛苦程度不用說都知道。種田的人又苦又累,當然會對不種田的那些孩子心存怨言,總覺得自己辛苦,別人就是遊手好閒。
可是種田的人根本就沒有想過,若是把所有的孩子都綁在土地上,幾代人之後,沒有技能傍身的後代,還有土地可耕種嗎?土地有限的產出,還足以養活無限增長的人口嗎?
因而世家能否傳承,關鍵在於分流制度能否貫徹到底。當種田的那個孩子在抱怨起早貪黑辛苦勞累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另一個問題,家裡的其他孩子,都沒有依賴土地謀生,而是透過分流手段,把土地供養的壓力轉移走了。
對於那些願意把觸角伸到異域他鄉的世家,劉正的態度是鼎力支援。
畢竟世家不會閒著,倘若不願背井離鄉,就只能擠壓寒門的生存空間了。至於普通百姓,根本就沒有資格成為世家的對手。
世家壓榨的物件,只有寒門,也只能是寒門。
寒門脫胎於普通人,他們才是普通人的噩夢。
寒門的實力不如世家,想要分庭抗禮,就只能變本加厲的壓榨普通人。世家愛惜羽毛,整倒一個寒門,還可以反哺一下百姓,順便緩和一下寒門與百姓之間的矛盾。
透過漢中的事情,讓劉正重新整理了對寒門的認知。
怪不得馬岱可以輕而易舉的斬殺魏延,歸根結底還是荊州派寒門為了崛起,對漢中百姓的壓榨太過分了。
喜歡興漢使命請大家收藏:()興漢使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