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和楊儀鬧得不可開交,馬岱的選擇至關重要。
馬岱做夢都想回梁州,自然更傾向於楊儀。
楊儀得到馬岱的支援,竟然先斬後奏殺了魏延。
文官殺武將,這可開了歷史先河。馬岱的選擇,更是被蜀軍將領孤立和排斥。
後人還給楊儀冠上了刀筆吏的稱呼,更把這件事情當成了文武矛盾致死的源頭。
這樣一來,很多跟文人走得近的武將,都會被武將集團排斥。
馬岱選擇楊儀,就相當於斷了後路。楊儀上位,不僅沒有給馬岱增加配給,反而貪墨軍餉,讓馬岱只拿到了7成。
馬岱不敢明著反抗楊儀,卻在軍中有樣學樣,迫使一部分蜀軍將士逃離軍營,落草為寇。
地方匪患嚴重,楊儀又不願拿出貪墨的東西支援剿匪,於是就上表彈劾馬岱。
馬岱直接病退,把鍋甩給楊儀。
楊儀是文官,對武將的態度相當不好。沒有馬岱的牽制,直接將軍隊的配給減半,既想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一時之間,漢中楊氏超過張氏成了第一世家。可是同比之下,匪患最嚴重的陽平關,卻出現了十室九空的民不聊生慘象。
楊儀當然不肯承認錯誤,於是就不斷的上表朝廷,彈劾軍隊的不作為。
蜀軍駐漢中的將領孟達乾脆起兵造反,殺了楊儀之後,就向上庸的司馬懿投降。
秦軍兵不血刃進駐漢中,並對楊儀的家族展開了一場殘酷的清洗。整理完楊家的產業之後,就獲得了足夠的經費重建漢中。
孟達任漢中太守,頂在了抵抗蜀軍的第一線。
漢中險固,秦軍卻兵不血刃拿下,司馬懿宴請孟達,詢問其中的緣故。
孟達嘆道:“諸葛亮拿馬謖開刀,直接導致荊州世家對蜀國離心離德。我就納悶了,諸葛家從青州入荊州,不僅站穩了腳跟,還獲得了臥龍的美譽,這樣的優待天下能有幾份?後來荊州世家組團跟著諸葛亮到了益州,原以為可以殺出一條血路,結果卻是接二連三的妥協。馬謖的遭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諸葛亮為了安撫益州世家,從而妥協出來的平衡政策。可是諸葛亮忘記了一件事情,他能夠倚仗的唯有荊州世家,處置馬謖就相當於自斷一臂。荊州世家傷心絕望,便不再支援諸葛亮。可是以魏延為代表的寒門,對諸葛亮的支援依舊存在。可是諸葛亮卻不願放下世家的驕傲,以為有魏延的支援會拉低一世家句逼格。諸葛亮還是低估了漢中楊氏的手段,楊儀殺魏延,其實就是清楚荊州派的寒門力量。這下好了,諸葛亮以為把漢中交給本地世家就可以高枕無憂,卻沒有想到世家的貪婪,直接將益州的門戶拱手相讓。同樣是文人領兵,諸葛亮做事出於公心,武將雖有怨言,卻願意俯首聽命。換了楊儀,直接斷了駐軍的活路。不知道蜀帝陛下此刻的心情如何。諸葛亮自己克勤克儉,就要求荊州派世家跟著他一起喝西北風。益州派看戲之餘,順便落井下石,漢中楊氏更狠,趁著荊州派寒門孤立無援,直接來個斬草除根。”
司馬懿問道:“你這是什麼意思?”
孟達回答說:“從表面上看,是馬岱中了楊儀的離間計,才把魏延殺了。但是深層次的分析,馬岱是梁州世家,即便是背井離鄉到了漢中,骨子裡的傳承依舊是世家。楊儀同樣是世家,跟馬岱同屬一個階層。至於魏延,就是荊州派的寒門代表。寒門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跟著誰利益大,那就跟誰。世家對寒門的警惕一直存在。馬岱願意殺魏延,其實就是世家為了發展而擠壓寒門的生存空間。馬岱還是太年輕了,漢中楊氏滅了以魏延為首的荊州派寒門,又怎麼可能放過同是外來者的馬氏家族呢?”
孟達對馬岱還是有怨念的。沒有魏延的牽制,楊儀就不再需要馬岱了,結果就是漢中楊氏全面擴張,馬氏家族跟著玩完了。
馬岱倒了大黴,孟達也無法獨善其身。為了抗衡漢中楊氏的侵吞,孟達只能引導秦軍進入漢中。
秦軍進入漢中,立即對楊氏家族進行打壓。怎料隨軍主簿楊修卻收了楊家的好處,居然勸說劉正啟用楊家。好處是漢中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秩序,至於壞處,楊修避而不談。
雍州楊氏本來就已經尾大不掉了,楊修竟然還打算勾連漢中楊氏,倘若再加上樑州楊氏,咸陽就是楊氏的囊中之物了。
劉正為了打斷楊氏的念想,故意給個機會,讓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後死於軍法。
楊修在漢中楊氏的地盤上死了,雍州楊氏和漢中楊氏這才明白了玩火自焚的道理。
兩家不再想著首尾呼應的事情了,秦帝劉正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