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一場流血衝突即將爆發,突然一支秦國軍隊出現在山谷裡。領軍之人,正是坐鎮上黨的商君。
“李牧上將軍什麼時候做起了山匪的勾當?”商君問道。
“商君誤會了,李牧只不過是奉命追捕逃犯而已。”李牧解釋說。
商君冷笑道:“誤會?呂氏商行的路引可是趙王簽發的,難道李將軍認為趙王有意私縱逃犯嗎?”
“李牧職責所在,還請商君不要刁難!”李牧說道。
“李將軍,你也是明白人。秦趙睦鄰友好條約才簽訂三個月,你就帶兵劫掠替秦國奔走的呂氏商行。你說你是為了執行公務,可是呂氏商行擁有趙王簽發的路引。有趙王做保,你都不肯放過,你讓我怎麼想呀?”商君問道。
“若是本將軍堅持搜查,你們又當如何?”李牧冷笑道。
“大秦鐵騎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已經做好了戰鬥的準備。這場衝突有沒有辦法避免,就在李將軍一念之間了。”商君提醒說。
李牧很糾結。放棄搜查,韓信入秦就沒有辦法避免;繼續搜查,趙國邊軍就得承擔啟釁秦軍,破壞和約的責任。
這可是沒有王命的私自行動,或許趙王可以對李牧網開一面。然而具體執行的校尉,肯定成為替罪羊被開刀問斬。
李牧的猶豫,讓帶隊的校尉李秋百感交集。
“將軍,不能放走韓信。我不怕死,我可以扛起啟釁秦國的責任!”李秋說道。
“算了,這個時候都沒有王命到來,看來是天命難違。”李牧嘆道。
“可是走了韓信,將會有多少手足兄弟死在戰場上呀!”李秋聲嘶力竭地控訴說。
李牧吼道:“李秋,別犯渾了。有秦軍在,咱們沒有勝算。即便是逃回趙國,也會成為破壞和約的罪魁禍首。你的孩子已經三歲了,不能做無謂的犧牲。即便是你不怕,身後的數百名將士,也不能揹負著恥辱死亡。”
李秋無奈,只得執行了這個無法理解的軍令。
李牧很不甘心,可是他已經盡力了。等了半天沒有王命,他可不敢拿數百趙軍將士的生命進行一場豪賭。
李牧知道,韓信或許有可能成為趙國的心腹大患,也有可能平庸老死。
若有王命,李牧就算是拼得全軍覆沒也是死得其所。可是他失望了,邯鄲城的反應讓他不得不放棄。
李牧不願承擔破壞和約的罪名,只得命令攔截的趙軍撤退。
呂不韋見狀,立即指揮商隊與秦軍會合。
商君想要拜見劉正,卻被呂不韋阻止了。
“西帝不想過早暴露身份。畢竟李牧還沒有走遠。倘若趙軍孤注一擲,那可就麻煩了。一個韓信,不至於讓趙軍鋌而走險。可是西帝的存在,肯定會引起李牧的興趣。”呂不韋提醒說。
商君聞言,只得命令秦軍護衛商隊前行。
商隊進入上黨之後並沒有做任何的停留,而是取道河東回了咸陽。
劉正回到咸陽之後,立即召集文武大臣開會。
李斯弄出了十大俠聖的預選名單。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劉正。掃六合而御八荒,最終統率群英征戰天河非他莫屬。
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丞相李斯。總攬全域性,謀定而後動,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他作為劉正的得力助手,當然有資格獲得一席之地。
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坐鎮上黨的商君。人多力量大,關鍵就在於規則和秩序。他作為制定規則的人,使得官府擁有了清晰可見的行事準則,更讓百姓有章可循。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排在第四位的,就是呂不韋。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呂不韋建立的商業網點,可以快速的為作戰部隊提供後勤保障,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要想馬兒跑,就得先餵飽。
排在第五位的,就是秦國的水利部長鄭國。主持修渠,倘若功成,關中再添新糧倉。
根據丞相李斯估計,預期收益足以支撐兩萬俠帝持續作戰,這就為脫產軍隊的存在創造了崛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