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軍的離開,就標誌著聯軍開始散夥了。
騎功生怕趙軍秋後算賬,連夜離開了大營。
孟嘗和春申聯合,大搖大擺的回了平原。
至於韓信,趙王遷怒,直接就被軟禁了。
秦軍退,聯軍散,天下又一次恢復了短暫的和平。
箕關的商君派人傳信,洛陽城中的周王室主動放棄王號,邀請秦軍入駐。
劉正考慮了一下,決定調商君鎮守上黨,秦軍主力入洛陽。
秦得洛陽,就等於在武關方向擁有了戰略縱深。從洛陽出發進攻新鄭,秦軍再無後顧之憂。
劉正進入洛陽之後,白起和白山跟著進駐。
秦軍集中力量,在洛陽屯駐一萬俠帝,兵鋒直指韓國。
韓王面對秦軍的泰山壓頂,嚇得瑟瑟發抖。有客卿獻疲秦之計,韓國君臣病急亂投醫。
韓王派遣特使鄭國前往洛陽,向劉正表達了獻出韓信換取平安的意願。
劉正同意了鄭國的要求,只不過卻提出了鄭國和韓信一起留在洛陽的條件。
鄭國答應了,並讓劉正派出特使同往邯鄲接收韓信。
劉正召見呂不韋。
“西帝,臣聽說那韓信不肯屈居人下,請回洛陽會不會壞了秦國軍功授爵的根本?”呂不韋問道。
“呂大人不用擔心,韓信在秦國沒有任何的根基,翻不起什麼大浪的,倘若他識得時務,倒還可以得善終。否則的話,就免不了刀斧加身了。”劉正說道。
“只是狡兔死,走狗烹,會不會讓其他人兔死狐悲呢?”呂不韋問道。
“這你不用擔心。韓信是人才,只要他懂得見好就收,我也沒有必要趕盡殺絕。你先把人接到洛陽,至於如何使用可以稍後再開會研究嘛!”劉正說道。
“明白!”呂不韋說道。
劉正扮作呂不韋的隨從,跟著出使隊伍前往邯鄲。
邯鄲城北街道朱雀橋72號就是韓信在趙國的住所,一直被趙軍間諜力量暗中監視。
韓信不願意在邯鄲混吃等死,一直在秘密準備著。
呂不韋后鄭國進入邯鄲之後,向趙王遞交了兩國國書。
趙王看完之後,顧左右而言他地說道:“韓國的上將軍韓信,把鄙國的上將軍李牧引為知己,大有坐而論道的意願。如今正在閉門鑽研,不願被世俗所擾。”
鄭國說道:“大王,鄭國有王命在身,還請通融通融。”
趙王不允,鄭囯無奈。
呂不韋嘆了一口氣,只得放棄了第一套計劃。
覲見完趙王之後,呂不韋就回到了呂氏在邯鄲開設的商行。
“情況如何。”劉正問道。
“趙王似乎也看上了韓信的統帥能力,只不過趙國的武將集團不願意損失利益,這就僵持了下來。”呂不韋回答說。
“呂大人,依你看,趙何那小子有可能重用韓信?”劉正問道。
“趙國的武將集團抱團取暖,即便是趙王也不敢輕舉妄動。韓信的胃口太大了,趙何沒有辦法答應。只不過韓信國士無雙,趙何不敢用,也不敢殺,更不敢放。那就只能養著,誰也別用。”呂不韋耐心的解釋說。
“韓信國士無雙,韓國雖有勁韓之名,卻沒有足夠的實力支撐他縱橫捭闔。趙國倒是理想的施展抱負之地,相信他應該會心動。”劉正說道。
呂不韋只好說道:“韓信是聰明人,他入趙就得直面趙氏家族的掣肘。說句實在話,趙氏家族的這一代能人輩出,其實是禍非福。道理很簡單,趙氏子弟佔據了太多的位置,從而讓其他人根本就沒有機會出頭。韓信不傻,當然得考慮下一代的地位問題。更何況趙氏子弟又不是代代強,可是他們擁有的權勢卻是一脈相承。趙氏子弟為了鞏固地位,嫉賢妒能的事情肯定會經常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