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沿用掩埋的方式處理排洩物,根本就是不現實的。
因此,青龍城的設計方案,必須要考慮長遠利益。澆鑄建築一旦成型,就很難更改功能。拆遷重建又會影響環境,還會造成重複建設的浪費。
丁林大聲說道:“大家都是來自神龍洲的精英,想必應該知道,在人口少於一千人的鄉村,只要不出現集體聚居的情況,就不會設計安排公共廁所建築。然而在人口規模超過十萬人的城鎮,公共廁所就是必不可少的功能建築。也就是說咱們設計的排汙系統,必須要具備隨時改進的便利性。”
“丁林設計師,你的設計能力沒有問題,只不過在材料認知方面的缺陷,拉低了你的設計水準。你直接介紹新的設計方案就好,專業團隊的材料專家會向你提供精準的資料作為參考。”
丁林看著密密麻麻的公式和眼花繚亂的資料,才知道了城建設計師不懂材料的痛苦。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畢竟城建設計的效果如何,完全靠材料融合成建築之後的效能來進行評分。
丁林沒有時間糾結,於是就直接把框架式建築結構作為主體,至於建築內部的功能劃分。他直接取用了移動防線的相關技術。
鑲嵌式功能建築規劃,也就是說把建築的主體框架採取整體澆鑄技術,至於建築內部的房間設計,直接進行模組澆鑄。
丁林的設計方案,不僅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省資源,還可以留足改建空間。
畢竟框架結構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隨心所欲的改變內部結構,更換建築功能比吃飯喝水還要簡單。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吵之後,青龍城最終設計方案新鮮出爐了。
解決了青龍城的總體規劃方案之後,接下來的就是分割槽建設了。
作為第一區的國運池小區,方圓百里將澆鑄起一道永固城牆。
城牆是標準的正方形結構,象徵著青龍城的堂堂正正,更是契合了城主劉正的名字。
每面城牆會開闢出十二道城門,總共設計為四十八道城門,以保證交通。
國運池小區的第一功能建築為國運池,設計有四十八條引流渠以對應四十八座城門。
緊接著就是防禦塔,主要用於觀察敵情,保護國運池不受破壞。
在防禦塔的正前方,就是政務中心青龍殿。
青龍殿是青龍城政務官員領取任務的地方,同時兼具了驗收任務的功能。
與青龍殿遙遙相對的,是以進攻著稱的白虎殿。
白虎殿是軍方審計戰鬥資格和釋出戰鬥任務的場所。
進入青龍城的人,都可以到白虎殿進行實力認證,順利透過之後,就可以領取一枚認證徽章。
持有徽章的人,可以按照徽章的等級獲得對應的任務資格。
青龍殿的北面,就是玄武殿。
玄武殿分為兩個部分:
前營是招募城防軍的城方,擁有三大功能建築:演武場、擂臺和新兵報名訓練中心。
後營只有兩大功能建築:點將臺和軍營。
玄武殿其實就是青龍城的新兵訓練營,專管練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