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有了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大治蜀未治。人心不定,爭鬥幾時休?
諸葛亮治蜀,尚法古之商君,欲以公戰代替私鬥,化解益州世家之爭。刑殺不祥,不可濫用。更何況南有九黎遺民,北有強魏寇邊。
蜀地多山,良田有限。再加上氣候溫和,最適合人類生存。土地有限而人口增長無限,人地矛盾極其突出。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外面的人和資源進不去,益州百姓想出來也是困難重重的。
這樣一來,只要安寧百十年,益州人口註定翻番。人口了就得向森林索地,毀林開荒就成了不得已的選擇。
可是以益州的氣候條件,毀林開荒必定會造成水土流失。更何況山坡整地,水利灌溉的難度會呈直線上升。
雨季澇災,肥沃的土壤被沖刷乾淨。莊稼無處紮根,又哪來的收成呢?
靠天吃飯,根本就不可能!
想要活著,就只能爭地。小族小打,大族大打;打的話還有一線生機,不打的話大家都得餓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諸葛亮治蜀,想要一碗水端平都做不到。畢竟土地只有那麼多,想要易地安置都不成。即便是益州世家願意接受調解,蜀漢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這是讓誰餓死的難題,基本上無解。
自古益州之亂,均由益州百姓自發參與。打到大家都能活下去,基本上就宣告結束了。可以蜀地的病卻無法根治。畢竟人多地少的矛盾會持續不斷的出現。
華夏天災無數,未曾聽說過有益州百姓逃荒的故事。反倒是中原一帶的百姓,每逢亂世必定向南遷移。難道是益州百姓不想躲避戰亂嗎?
實在是想走的人走不了,向南是九黎百姓的族居地。山民的靠山吃山,益州百姓無法適應。向北是物華天寶的中原,戰事頻發。
諸葛亮沒有能力向山要地,也就沒有本事化解益州世家的恩怨情仇。中原百姓活不下去了,還能向四面八方逃荒。益州百姓活不下去了,就只能拿附近的對手開刀。
村寨之間的械鬥,呼朋喚友大打出手。規模會越來越大,死的人也會越來越多。直到土地夠用了,才會休戰。
諸葛亮以商君之法約束百姓,卻是治標不治本。
既然人地矛盾無法解決,那就只能在單產上花力氣,下功夫。讓同等面積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
可是每一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相對有限,根本就無法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既然註定要有人戰死,就得改變爭鬥的方式。
諸葛亮決定六出祁山,最大的目標不是戰勝強魏,而是要藉助戰爭緩解人口壓力。這才有了讓馬謖當道下寨守街亭。
也是諸葛亮太過於著急了。當年商君之所以能夠藉助戰爭化解人口壓力,是因為多年的秦魏之爭已經讓老秦人忍無可忍。
可是益州不一樣,四面環山的有效防禦,大環境過於安逸。諸葛亮想把益州百姓當成老秦人一般使喚,註定會大失所望。
益州百姓內部械鬥,利益立竿見影。可是街亭死戰,有多少好處誰也不知道。
喜歡興漢使命請大家收藏:()興漢使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