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站在行宮的最高處,望著遙遙相對的韓信樓。
據說是按照左校的建議迅速的規劃出來之後,在當年兵神韓信主帳的位置上修建起來的。樓中不僅供奉了韓信的石像,還收集整理了他一生中所有的傳奇經歷,以便於後人參觀學習。
劉正不由自主的感慨萬分,一代兵神,為國而生,為國而死。抱犢寨上韓信樓,將楚漢爭霸中的漢軍,送上了榮耀的巔峰,卻又讓那些追隨兵神的人含恨而終。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到了韓信那樣的位置上,不能更進一步,就只能死於非命了,他擋住了身後武將們的晉升道路,還引起了文臣們的羨慕嫉妒恨。
武將的位置一直都很尷尬的,亂世英雄,到了太平盛世,就只剩下囂張跋扈了。
功高蓋主的悲劇,迫使武將們要麼坐以待斃,要麼取而代之,不成功就得死。
站在抱犢寨行宮的高樓上,劉正也在思考一個問題——武將與君主,真的就沒有辦法和平共處嗎?
興漢軍將星薈萃,當華夏一統之後,將帥們的出路又在哪裡呢?
沒有仗打的武將,就像是沒有地方可以治理的執政官,都是一副空架子而已。
儘管劉正在有意識的放慢統一華夏的步伐,可是和平的主流,依舊會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如何安置興漢軍中的將帥們,是時候提上議事日程了。
陷入反省狀態的劉正,忍不住的冒出了一個念頭——或許賈詡等人的安排是對的,限制興漢軍擴張的速度,從削弱提案權開始。
只不過劉正暫時還沒有打壓武將集團的想法,華夏尚未一統,武將仍需努力。
即便是將來完成了華夏一統,劉正也不打算壓制興漢軍的發展,而是安得猛士兮攻四方。
五湖四海皆華夏,興漢旗幟永不落。這是劉正的夢想,也是興漢軍永不止步的契機。
龐統說:“王爺,他們都到會議室裡了。”
龐統口中的人們,就是劉正設計好的七人提案團。
青州沮授,所提交的議案就是——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寧願興漢軍休兵息戰,也要讓孩子有學可上。
徐州楊修,所提交的議案——彭城熟,天下足。興修水利刻不容緩,治理徐州水患,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唯一辦法。
興漢國預算有限,十幾年來,興漢軍的開支佔了五成以上的預算,以前有戰場繳獲進行補充,倒也不至於影響地方建設。
可是隨著興漢軍佔領徐州,兗州,冀州和一部分司隸以來,需要建設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高昂的軍費開支,就是巨大的財政壓力。
隨著攻佔黑山的戰役不斷的打響,如何建設就成了當務之急。
興漢軍的繳獲越來越少了,根本就不足以抵消巨大的軍費開支。
新佔領的黑山地段,成了吞金巨獸,興漢國已經把原本屬於徐州治水的預算,轉撥給黑山的基礎設施建設了。
隨著興漢軍的繳獲收入日趨穩定,拆東牆補西牆就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了。
賈詡也拿出了治理黃河的方案,這可是神補刀。黃河是什麼,華夏百姓的母親河,歷代都有治理黃河的壯舉,可是黃河太長了,隨便一動工,劉正就得賣褲子了。
這還只是文臣集團的三個提案,其實只涉及到了兩個問題——教育和治水。
至於武將方面,黃忠提出了兵農合一的民兵思想,全民皆兵的構想讓老人殫精竭慮了。
劉正可不糊塗,為了興漢國的長治久安,這個提案是無法拒絕的。
呂布的提案倒是簡單,就是單純的想要增加抗寒技術研究方面的預算。
姜維和呂玲綺已經到了狼居胥山,防寒抗凍的研究必須要加快速度了。
陳到也拿出了提案,就是建設黑山,鞏固根基,讓冀州發揮中原腹地的作用。
趙雲是最後一個拿出提案的,代表著司隸方面鼓搗出了——河洛大橋可行性方案調查報告。
這件事情由郭嘉牽頭,張寧擔綱,黃舞蝶主持,甘若男親自在河內懷縣到東郡的白馬城一帶的黃河上,考察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寫出了這份報告。
為了預算,大家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劉正不敢想了,難怪明君不好當,這七份提案,否定哪個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