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見魏延離開之後,才上前問劉正:“校尉大人,你為什麼要把話說得那麼狠,不怕傷了三位連長的心嗎?”
劉正說:“奉孝,響鼓也得用重錘,不狠狠的敲打一番,怎麼知道這隻鼓到底怎麼樣?”
劉正繼續解釋說,三個年輕人都有一股子傲氣,其中徐盛是揹著大山走路,放不下心中的包袱;陳到是知遇之恩,無以為報,覺得過意不去,一心想要立個大功,好壓別人一頭;魏延則是驕傲自大,高估自己的實力,總以為別人都得順著他,連自己姓什麼都忘記了。
這三個人,陳到最好用,用的時候也比較順手;徐盛的忠心和能力都不用懷疑,只是私心和功利心比較重,控制不好會捅摟子;最難把握的就是魏延,用好了開疆拓土,用不好丟城失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好用的要用,不好用的也得用。
郭嘉向劉正保證說:“校尉大人,我一定調教好魏延。”
劉正說:“魏延看不起謀士,這是他最致命的弱點。要是改不過來,越是重用他,越是會出大事。奉孝你的責任重大,什麼時候他改好了,才能單獨執掌一軍。要是改不了,就一輩子做連長吧!”
此刻的魏延還不知道,劉正已經給他的前程加上了緊箍咒,同時監督的人便是郭嘉。
魏延為了證明自己,率先發起了攻城,他把自己和麾下化妝成了孫仲的殘部。
為了演戲逼真,還讓徐盛和陳到真刀真槍的追擊。
裴元紹一開始是不肯相信魏延是孫仲的人,後來架不住左右的勸說。這才勉強的同意了開城門,接應友軍進入博山城。
只是裴元紹依舊存有疑慮,魏延在博山城外的表現,以及那份廝殺的狠勁,不應該是一副被追成了喪家之犬的樣子。
於是就多留了一個心眼,讓副將開門接應,又與一名身材相仿的黃巾軍戰士換了頭盔。
畢竟黃巾軍身上的衣服都不一樣,只有頭盔才是唯一的判定身份的東西。
魏延為了擒賊先擒王,跟著黃巾軍副將上了城。
當副將向戴著大渠帥頭盔的人行禮的時候,魏延暴起發難,先是一刀砍死了副將。
再倒轉游龍戲鳳刀,捅死了戴著頭盔的黃巾軍將領。
裴元紹在一旁看得真真切切,嚇得連心臟都快要跳出來了。於是就大喊大叫:“大渠帥戰死了,兄弟們快逃呀!”
裴元紹身邊的黃巾軍聽見了這個熟悉的聲音,自然就明白了渠帥的用意,於是也跟著高喊起來,然後四處逃躥。
魏延人少,只能接應身後的弟兄們上城。
陳到帶著白毦兵衝入了城中,徐盛也開始高喊投降不殺。
魏延拿著“裴元紹的人頭”四處喊話,認識裴元紹的人知道人頭有假,也不聲張,只是悄悄的摘掉了頭上的黃巾,逃進深山之中找真正的裴元紹去了。
不認識裴元紹的人見主將戰死,也就沒有了戰心,只能棄械投降。
畢竟興漢軍優待俘虜,這是整個南陽郡都有名的,特別是那句“一人不殺”的宣言,更是讓黃巾軍上下都不恨興漢軍和劉正。
魏延偷斬裴元紹,劉正論功行賞,升他做了獨立營營長。其餘兩人都有賞賜。
劉正兌現了承諾,有戰功就有地位。
魏延這才對興漢軍歸心。
直到多年以後興漢軍討伐荊州,裴元紹率領部眾走出深山向興漢軍投誠。
那個時候的魏延已經是一軍之長了,見到貨真價實的裴元紹之後,才知道被騙了。
魏延才知道當年博山之役居然謊報戰功,於是就上報軍部自請處分。
已經是興漢王的劉正親筆寫信告訴魏延,當年的事情另有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