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的家在一個孤零零的小山崗上,遠離村莊,是一座獨立的茅草屋。
自幼喪父的太史慈,與母親孔氏相依為命。
這孔氏是孔融的庶脈族人,因為家境貧寒,所以自幼便賣到了孔家。有著同宗之誼在,孔家對孔氏還算優待,孔融也對孔氏禮敬有加。
太史慈的父親是東萊郡的郡尉,憑藉著那一對鑌鐵月牙戟,縱橫膠東無敵手,偶遇孔氏,便驚為天人,入得深山,親自獵取鴻雁,娶得孔氏歸。
次年,生子太史慈。
為了養家餬口,太史慈的父親常年進山剿匪。
這夜路走多了,終究會遇到鬼的。
在太史慈六歲那年,太史慈的父親被膠州匪餘孽行刺,重傷不治。
人走茶涼,一向器重太史慈的父親的東萊太守大人,居然翻臉無情。
不僅收回了母子倆賴以棲身的房子,還把他們趕出了東萊郡城,任其自生自滅。
孔融得知太史慈一家的變故之後,打算把孔氏和幼子接回孔家。
孔氏怕太史慈多想,便婉辭了孔融的善意。
母子倆回到黃縣老家,在老宅的基礎上蓋起了一間茅草屋,作為遮風擋雨的場所。
母子倆艱難度日,為了維持生計,孔氏便讓太史慈讀書習武,打獵為生。
太史慈天賦異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特別是射箭方面更是遠近聞名。
只可惜災年的到來,獵物絕跡,近三天的時間裡,才打到一隻瘦不拉嘰的野兔子,剝皮洗淨之後,就只剩下骨頭了。
劉正來到草屋外面的時候,正聽見太史慈母子的對話。
太史慈說:“娘,是慈兒無能,打不到更多的獵物,才讓娘捱了餓,慈兒不孝,這半碗野兔子湯,娘快喝下吧,慈兒身強體壯,還扛得住。”
孔氏說:“傻孩子,娘知道你已經盡力了,白毛大災,人畜都難以倖免,哪裡還會有獵物等著你去打呀。娘老了,少吃一口倒也沒有什麼,你正在長身體,這半碗湯,你必須喝了,否則就是不孝。”
太史慈固執的說:“娘,您身體弱,還是您喝,我真的不餓。”
孔氏一著急,揚手便給了太史慈一個耳光,大怒:“混帳東西,你想要氣死娘嗎?”
太史慈雙膝跪地,磕頭請罪說:“娘,您別生氣,孩兒知錯了,我喝!”
太史慈含淚喝下了半碗肉湯,並且下定決心,若是打不到足夠的獵物,便不再回家。
孔氏心疼孩子,卻又不得不打了太史慈,若是她不那樣做,孩子無論如何也不肯喝下那半碗肉湯。可憐天下父母心哪,打在兒身,卻疼在孃的心尖兒上呀。
劉正見太史慈母子的談話漸漸的告了一個段落,卻沒有想到那管亥的小弟子居然騎著馬,來到了茅草屋前,伸手把竹製草門拍得瑟瑟發抖。
太史慈在屋裡應了一聲:“誰啊!”
管亥的小弟子回答說:“管師座下弟子,黃三。”
太史慈問:“所為何事?”
黃三說:“管師邀太史公子共謀大事!”
太史慈說:“慈本是忠良之後,不會與賊人為伍,你請回吧!”
黃三大怒說:“太史子義,管師看重你英雄了得,這才把你當一盤菜,你可別敬酒不吃吃罰酒。我可是知道,你們家已經沒有吃食了,這大冷天的,獵物也不好打吧!你自己餓壞了倒也沒有什麼,要是把你娘餓壞了,那你就是不孝!”
太史慈心中糾結了,無言以對。
孔氏卻對黃三說:“黃三小子,你回去告訴那管成武,我們太史家累世忠義,是不會與賊人同流合汙的,他就死了這條心吧!”
黃三自從成了管亥的弟子之後,行走在黃縣城中,所見過的人,都對他禮敬有加,如今到了這破落戶,居然折了面子,當即對罵起來:“孔氏,你們就是那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
黃三話沒說完,就嘎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