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廬江之後,趙雲和郭嘉的關係有了質的飛躍。
兩人居然以字相稱,足以見證他們之間的友誼。
劉正對趙雲很是看重,向他灌輸了很多新的知識,令他徹底的脫胎換骨。
一路無事,順利的抵達了東城縣西的魯家山下,打算上魯家山拜見魯家莊的莊主。
莊主魯肅字子敬,生於延熹三年,即公元160年。
魯肅自幼喪父,以至孝事祖母。年方十五,便舉孝廉,因祖母安在,不敢遠遊,便辭了授官,專心務農。
魯肅少年之時便以雄略著稱,經史有成之後,便花重金請來武師,習練軍中技擊。
魯肅十八歲的時候,恰逢流寇侵犯東城。為了自保,便招募鄉勇三百,時常演練,以備不測。
魯肅二十歲時,整頓家風,以軍紀管家,正式加冠,從祖母手中接過家主之位。
與魯肅同為淮南雙英的,是那周瑜周公瑾,同樣生於延熹三年,經史通明,謀略膽識均有過人之處。
周瑜年方二十歲,便任居巢長,內湖有水賊為患。
周瑜為了剿匪,招募鄉勇兩千,日夜操練。
夏初的時候,浩蕩出征,奈何行事不密,顧慮不全,糧草輜重,盡沉湖底。
周瑜糧草耗盡,束手無策,又想起近在咫尺的東城魯肅,有著仗義疏財的美名,自以為神交已久,便令副將坐鎮,親率步騎五百前往東城魯家莊借糧。
劉正三人下馬,正打算步行上山的時候,與周瑜不期而遇。
周瑜見趙雲形貌奇偉,劉正義氣凜然,就連那醉態可掬的郭嘉,也別有一番氣象,遂生愛才之心,打算強勢徵召劉正三人入伍居巢軍中效力。
劉正見周瑜仗勢欺人,當然不會同意,令趙雲護郭嘉周全,獨自提著梨花槍,坐到了馬背上,直面周瑜。
正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候,一隊人馬列陣而來。劉正仔細一瞧,原來是那魯肅得知山下來了鄉兵,便率領魯家兒郎下山,以作應對。
魯肅見劉正三人雖然勢單力薄,但是俱是人傑,反觀周瑜,雖說人多勢眾,卻也奈何不得劉正。
魯肅開口說:“東城魯肅魯子敬,敢問幾位高姓大名?”
周瑜仗劍揚鞭,大聲說:“廬江周瑜周公瑾,有要事與子敬相商。”
劉正抱槍行禮說:“涿縣劉正劉佑興,特來拜訪!”
趙雲說:“常山趙雲趙子龍,幸會!”
郭嘉也從趙雲背後探出腦袋,對魯肅說:“陽翟郭嘉郭奉孝,見過魯莊主。”
五人通名報姓完畢,魯肅又問起山下對峙的原因。
周瑜說:“瑜見佑興三人,均有技藝傍身,為何不能報效國家,反而遊手好閒,一時情急之下,多有冒犯。”
魯肅作為地主,不想讓劉正三人吃虧,便邀眾人到魯家莊一敘。
周瑜執意帶兵上山,魯肅反對無效,只得點頭應允。
魯肅設宴款待眾人,並安排足夠的酒食與周瑜的部眾。
宴會結束之後,周瑜便向魯肅說明了來意,並邀請魯肅等人前往居巢軍中效力,力誅水匪,建功立業。
魯肅以祖母尚在,不敢遠圖為由,拒絕了周瑜的招攬。
劉正三人則以遊學未成為由,同樣拒絕了周瑜的要求。
周瑜見魯肅得了外援,不敢硬來,只得退而求其次,對魯肅說:“瑜願意剿匪,奈何力不從心,居巢軍中糧草匱乏,還望子敬施以援手,助我克敵制勝!”
魯肅心想,凡事可一不可再。既然拒絕了周瑜一次,便不能拒絕第二次,若是那周瑜惱羞成怒,進犯魯家莊,那可就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