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都是這樣,所以史上用兵如神的將領很多,能得善終的卻是少之又少。”
乾隆語氣平和,娓娓道來的一番話卻是句句誅心,讓在座的眾人不禁面上微紅,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奏對。
這時弘晝笑道:“皇上這話說到了人心裡,不說別人,臣弟之前對嶽鍾琪的摺子先就沒全信實了。”
“因為打準噶爾的難處是舉國皆知的,這大捷似乎來得太容易了。”
“但臣弟敢拍著胸脯說,也敢擔保在座的眾人沒有一個是存心想詆譭中傷前方將帥的。”
“大家都是對事不對人,只是存了一個謹小慎微的心思,怕誤了朝廷的大事而已。”
“這個朕知道,”乾隆也笑了:“朕沒有責備大家的意思,只是心中有些感慨,和你們隨便說兩句罷了。”
“朕知道你們都是為了朝廷著想,這話分兩頭說,武將在前面出兵放馬,開疆拓土,所需的糧草餉銀,武器彈藥,一應供給,不都是靠你們在後面的鼎力支援?”
“地方打下來了,疆域又擴大了,不還得靠你們督著各級官員去把它治理好?”
“終歸是一句話,將相和衷,文武共濟才能治理好這天下,朕也能稍稍鬆緩些。”
輕描淡寫的幾句,乾隆毫不費力的又把話拉了回來,讓大家覺得心中舒服多了。
鄂爾泰開口道:“主子,現在看來這兩場大捷是毫無疑問了,依奴才看可以明發詔諭,佈告中外,以揚我大清國威,震懾些許屑小。”
“好!”乾隆道:“如你所說,朕也是信實了這事,你們下去斟酌著擬出詔諭來,明日頭晌議定了就明發下去。”
弘晝道:“這訊息傳遍了中外之後,歐羅巴各國會對我們更加忌憚,至少澳省到本土的戰船往來應該暫時無虞了。但有一國則不然,還請皇上留意。”
“朕知道,你說的是羅剎國,對不對?”
“正是,”弘晝道:“這幾十年間大清與羅剎國相安無事,是因為康熙二十八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兩國東部的邊界,沒有了那麼多的紛爭。”
“在西邊這裡,兩國之間隔了一個準噶爾,如今我們平定了準噶爾,與羅剎國之間的西部邊界可就更復雜棘手了。”
“在之前與準噶爾為鄰的時候,因為它畢竟比我們差了很多,羅剎國也許不會特別在意。”
“如今我們兩國直接相鄰了,彼方必然會感覺受到了極大的威脅,不僅它蠶食準噶爾土地的如意算盤落了空,甚至會擔心我們覬覦他們的國土。”
“羅剎國的主要城市和眾多的人口都在西部,主要的軍隊也都在這裡。”
“他們對西部的邊界會更加在意,甚至會不惜一戰,我們還需早作準備為好。”
喜歡潛伏在大清請大家收藏:()潛伏在大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