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繼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後,英國也開始了三角貿易。
奴隸販子們從本國出發時裝載著鹽、布匹、朗姆酒等,到非洲換成奴隸,然後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透過大西洋。
到美洲將奴隸換成金銀或者糖、菸草和稻米等種植園的產品以及工業原料返航。
1562年,英國的約翰·霍金斯爵士從獅子山裝運奴隸,在海地換取了獸皮和糖,在返航之後,將運回的貨物出售,他成為朴茨茅斯最富有的人。
由於高得驚人的利潤,伊麗莎白女王和樞密院的官員紛紛對他的第二次航行進行投資。他像前一次那樣操作,結果是滿載一船白銀而歸,成為英國最富有的人。
這不僅說明了三角貿易驚人的暴利,也體現出英國王室對三角貿易支援和鼓勵的態度,透過多年的三角貿易,英國攫取了大量財富,反過來推動了本國工商業的發展。
1585年至1604年間,英格蘭王國與西班牙帝國之間發生了多次海戰,其中英國在1588年的格拉沃利訥海戰中重創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1652年至1674年間,為爭奪殖民地,保住開始建立起來的海上優勢,英國又三次挑起對荷蘭的戰爭。
雖然戰爭互有勝負,英國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戰爭是科學技術的催化劑,多年的戰爭使得英國的海上武裝力量有了極大的提升。
自從1692年的拉和岬海戰中,英、荷聯軍在同法國的作戰中取得勝利,結束了法國海軍的巔峰時代後,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美國海軍超越為止,英國皇家海軍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
在乾隆登基之前,英國海軍的戰艦已經分為六等,其中第一、二、三級屬於大型戰艦,稱為戰列艦,也就是赫赫有名的風帆戰列艦。第四、五、六級稍小一些,稱為巡洋艦。
一等戰列艦的長度在二百英尺約60.96米)以上,排水量約為一千五百噸,有三層火炮甲板,配備火炮約一百門。
即使是在沿海作為炮艇使用的第六等戰艦,最小的巡洋艦也長達一百二十五英尺約38.1米),配備火炮約二十門。
反觀清朝,由於長期的海禁政策,朝廷根本沒有讓水師進入深海作戰的考量,所配備的戰船也只是在近海巡防而已。
雍正十年規定:“山東外海戰船照雍正六年浙江題定之例,趕繒船身長七丈三尺約24.33米),雙篷艍船身長六丈四尺約21.33米);”
“福建大號趕繒船身長九丈六尺約32米),雙篷艍船身長六丈約20米)……”。
由此可見,清朝水師最大的戰船——福建大號趕繒船比英國皇家海軍最小的巡洋艦還要小。
在之前的千百年裡,西方一直都是仰視中國的。
十三世紀義大利旅行家、商人馬可·波羅曾經在中國遊歷了十七年,到過當時中國的許多地方。
後來,經他口述寫出的《馬可·波羅行紀》、《東方見聞錄》兩本書中,盛讚了中國的繁盛昌明。
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集市,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宏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等等,把中國說成是一個遍地是黃金,到處是白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