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不可能永遠爭執下去,只有透過相互理解和讓步,才能達成一個對所有人都有利的解決方案。
又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和協商,各方最終達成了一致。
最終決定採取徐溫所提議的一種折中的方式,一邊加大北邊的部分防衛,另一邊派去使團去大晉用外交手段鞏固關系。
倒不是他們沒有血氣,而是南吳實在小得經不起消耗。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十國可以說都是精準掌握這一招數,即透過示弱不和北方政權叫板。
但是必要的後手還是要留著的,最後哪怕是跑路也要爭取時間不是。
這一決定得到各方支援後,很快就開始行動起來。
使團很快就組建好,備好貴重的禮物和特産,沿著秘密商道向大梁走去。
而遠在潤州的徐知誥很快也收到命令,要求他手下的戰船全部發出向北。
徐知誥在深夜召集了他的謀士們,他們在昏暗的燈光下圍坐在一起,商量著重要的決策。
這個晚上,他們討論了整個夜晚,不斷地權衡利弊,思考著每一個可能的結果。
最終,徐知誥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他決定親自帶領軍隊出征。
這個決定對徐知誥來說,無疑是一次充滿風險和機遇的冒險。
他知道,這次出征可能會面臨許多未知的挑戰和困難。
但他也明白,只有親自帶領軍隊,才能更好地掌控局勢。
徐知誥心中明白,他的戰艦還不夠成熟,士兵們還不夠嫻熟,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這讓他感到一絲擔憂和不安,但他並沒有退縮,沒有讓恐懼左右自己的決策。
他知道,只有勇敢地面對困難,才能迎接更大的成功。
他必須展現出堅定和勇敢的一面,給予手下士兵們信心和動力。
連夜與謀士們一起制定戰略,第二天一早就去山裡整兵準備出發。
而留在金陵的徐傢俬兵接到了命令,他們開始進一步加強城市的防禦和警戒。
這些私兵們嚴格遵守命令,不分晝夜地在城牆上巡邏,確保城市的安全。
向來被大梁百官視為彈丸之地的南吳,都有序行動了起來。
然而,龐大的大梁帝國卻在這個時候顯得異常遲緩。
按理說,大梁應該在這個時候展現出強大的行動力,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他們並不在乎誰成為皇帝。
在他們看來,無論誰坐在皇位上,他們的生活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但是,對於那些身處上層的人來說,他們並不這麼認為。
他們擔心自己的既得利益,會因為皇位的更疊而受損,所以他們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是綁架普通人,也要保住自己的利益。
因此上層不斷用武力去強制徵兵徵稅,讓老百姓們苦不堪言。
一時大梁境內的流民越發多了起來,不斷抱著希望向南方湧來。
然而一直存在著引入流民的商船,已經開走了。
原來這邊陶秋菊已經下令停止引入流民,實在是再多她沒有把握能夠養活,只得忍痛停止。
不過整個金陵城的生産和生活沒t有因為外面的形勢急劇變化而停下來,進入到了悶頭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