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密探實時來報,大晉國的精銳兵馬已經逼近了大梁的都城洛陽,戰事一觸即發,洛陽的城牆幾乎要被攻破,整個國家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之中。
這不僅僅是大梁國的危機,對於與其緊鄰的南吳國來說,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大晉國的兵馬如若真的攻破了大梁的都城洛陽,那麼南吳國的北部邊境將會直接暴露在大晉國的鐵蹄之下,這對於南吳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南吳雖然和大晉關系不錯,因為有著共同的中間的敵人。南吳與大晉之間的關系雖然相對友好,這主要得益於他們共同有中間大梁作為共同的敵人。
然而,隨著大晉聲勢日益壯大,南吳不得不重新審視兩國之間的微妙關系。
徐溫一派認為,為了確保南吳的安全,有必要加強北部邊境的防禦力量,以防大晉趁機繼續南下侵犯南吳領土。
大晉雖然一直在大勝仗,但是損失也不少,無論是兵源還是糧食,都面臨著壓力。
如果在大梁境內拿不到足夠的回報,自然非常有可能繼續揮並南下。
不一定侵佔南吳,但是劫掠幾場,也會給南吳百姓造成巨大的損失。
百姓的損失倒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容易亂了民心,讓整個國家陷入慌亂就不值當了。
尤其對於南吳這樣的小國家來說,穩定非常重要,無論是對普通百姓還是勢力家族都是如此,那自然要加大北方防衛了。
但是道理看似簡單,在場的百官們也都能明白。
然而,加強邊防意味著各個家族需要出兵出糧,這讓一些家族感到不滿。
畢竟,這將會給他們帶來不小的負擔。
在這場爭論中,有人支援徐溫的觀點,認為這是確保國家安全的必要措施。
而另一些人則持反對意見,認為這種做法過於激進,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沖突。
一方面,有人認為,面對大晉的強大壓力,南吳必須採取措施加強自身防禦,以免在未來的戰爭中處於劣勢。
另一方面,也有人擔憂,過度加強邊防會讓南吳陷入戰爭的泥潭,消耗國家的財力和人力。
最近就是在這個問題上,南吳朝廷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在這個關鍵時刻,本應該吳王站出來,審慎權衡各種利弊,做出明智的決策。
但最上首的吳王顯然沒這個能力,他正百無聊賴地聽著百官爭執,甚至差點睡著。
面對這種局面,徐溫不得不站出來主持大局。
徐溫雖然上了年紀,但依舊非常具有政治智慧,並且是一個聰明而果斷的人。
眼見好幾天過去爭執得差不多了,他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自己主動退讓一步,才能為整個局勢帶來轉機。
於是,他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表示自己這邊可以讓一步,即只增加原先預計的一半防衛,另外贊成對方提議的外交手段,繼續派出使團去大晉。
更為關鍵的是,增加的防衛他徐家願意承擔一半。
此話一出,百官不由得啞然。
實在是徐溫這個姿態著實是大度,讓人都頗覺得意外。
要知道他們認識徐溫不是一朝一日,深知他是一個錙銖必較的人啊。
一時面對如此讓步都不敢接,反而是心裡都不由得打鼓,深怕背後有挖著坑等著人跳。
不過到底是他們誤會徐溫了,這次他還是真的大度。
只是自家這邊派去的防衛,他是打算派了養子徐知誥去,剛好在潤州治理的戰艦,需要拉出去遛一遛了。
又是好一番解說,才打消了眾人的顧慮。
在場百官這才確認,徐溫確實是在妥協讓步。
接下來在徐溫的引導下,在徐溫的引導下,各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利益,試圖找到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