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啪!”
用完的粉筆被中年男子隨手甩到講臺上,應聲而斷成為兩截。
環視了一眼下面呆住的同學,中年男子下巴一揚,“我給你們兩分鐘的思考時間,兩分鐘後我就要抽人起來回答問題了,但凡有人沒答對,你們就輸了,現在,開始思考!”
一片寂靜。
下方的同學們個個都長大了嘴巴瞪大了眼睛,滿臉的不可置信。
有幾個還在昏昏欲睡的,都被旁邊的同學戳戳戳給戳的清醒了,搞清楚情況之後看著黑板上的那行白色的粉筆字也是滿臉的驚詫。
沒有一個人去翻書或者查手機,因為這道題,簡直無從查起啊!
大家都詭異的沉默著,兩分鐘在此刻顯得是如此的漫長,眾人面面相覷,相鄰座位的同學互相挑著眉毛,大家想的都一樣。
講臺上的粉筆字為:“注射葡萄糖,和口服葡萄糖,哪種方式更容易引起胰島素的分泌?換而言之,哪種情況下分泌的胰島素更多?”
這道題一看就不需要查,反正查不查都是那樣,實在是……太簡單了!
答案不是一看就出來了麼!哪裡需要兩分鐘的時間來考慮?
如果硬要說這道題涉及到了什麼知識點,除了胰島素的作用之外,估計就是口服和注射的區別了。
在藥理學裡,藥物被人體吸收的方式中也包括口服和注射。
口服,顧名思義,就是透過口腔對藥物進行服食,平常大家吃藥用的大部分就是這種形式。
口服有一個優點,那就是方便快捷,平時家裡準備一點片劑或者膠囊之類的藥物,需要的時候用溫水服送即可。
口服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首過效應。”
首過效應,也稱第一關卡效應,指的是某些藥物經過胃腸道的時候,在還沒有來得及被吸收進入血液迴圈之前,就因為種種原因被代謝掉,使進入全身的藥量減少的現象。
首過效應使藥物代謝增強,吸收減少,治療效應下降,想要避免或者減輕首過效應,則可以透過注射、皮下、舌下給藥等途徑。
而注射,顧名思義,就是直接將藥物透過靜脈注射注入全身的血液迴圈之中,不僅可以避免首過效應,還可以使全身的藥量瞬間達到一個峰值,而不需要像是口服給藥那樣要等藥物緩緩釋放。
日常生活中有一個小細節是很多人注意不到的,我們採用口服的方式吃藥的時候,吃的藥往往比較多,什麼一次兩片三片,一天三次四次什麼的。
但是當我們去輸液的時候,如果有特別關注護士配液體的話,也許會發現,我們輸進去的液體大部分都是生理鹽水,真正有用的藥物,其實只是比小拇指還要小的一個玻璃瓶裡裝的一點點液體而已。
這就跟首過效應有關了,由於口服産生的首過效應會消減藥物療效,減少藥物吸收,所以需要給更大分量的藥物。
口服和注射的區別就只有首過效應的有無以及産生療效的時間這兩種差異而已,而放在這道題裡,直觀的表現就是——
如果透過注射,葡萄糖溶液注入體內的瞬間血糖就會升高,就會馬上刺激相應的反應機制,促進胰島産生胰島素來降血糖;
而如果透過口服,葡萄糖嚥到肚子裡還要等待被吸收,等到血糖緩慢的升高,然後機體才做出反應要降血糖。
所以,當中年男子寫完題目的那一霎那,哦不,也許是在他寫題目的過程中,很多人腦海裡已經有了不假思索的答案。
至於他為什麼刻意要給自己等人兩分鐘?
眾人左右環顧,看見了幾個睡眼惺忪的還有雙眼茫然的,終於知道了原因——老師是想要他們把這些上課不好好聽課的同學都叫醒!
恍然大悟之下,大家紛紛不約而同的仔細囑咐著身邊大夢初醒的同伴。
很快,同學們的猜測便得到了驗證。
中年男子說了聲時間到,果斷開始提問,“來,班長,你來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