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以後,榷場是趙宋、契丹之間的最大閃光點。
起初,榷場的設立是為滿足契丹各種需求,也是休戰必要前提之一。
劉緯腳下這片土地一直是雄州榷場所在,也是得天獨厚之所在。
雖在趙宋治下,歸屬至今都未能釐清,契丹堅持以雄州北亭為兩國邊界。
北亭至白溝河尚有三十里無險平地,誰捨得放棄?
戰過幾場之後,趙宋不敢在白溝河南岸大量駐軍,契丹渡河不僅無屏障可依,還得日日夜夜防雄州雷霆攻勢,根本站不住腳。
白溝河百姓苦不堪言,主動承擔兩國賦役。
契丹偃旗息鼓,預設趙宋治理權。
白溝河這片沃土遂成兩屬地,是不折不扣的特區。
但白溝河輸趙宋賦役,早就被趙光義特詔廢除,如今更像是契丹河外飛地。
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前任知州李允則恥於在雄州與契丹貿易,全然不顧百利而無一害的事實。
趙宋輸出茶、藥材、香料、漆器、瓷器、銅錢、粳糯、絲麻帛、成衣等生活必需品。貨幣都能往契丹輸出,契丹能用什麼交易?
歲賜銀十萬兩就這樣回流。
契丹則輸出牲畜包括少量戰馬但不允許民間交易)、皮貨、鑌鐵、人參等藥材,附加值極低。
後世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傾銷。
古人也不蠢。
趙恆在位,無人意識到這一點,後來劉娥臨朝,有識之士就已發覺:“雖歲輸三十萬之數,然復置榷場與之為市,以我不急、易彼所珍,歲相乘除,所失無幾。”
又以文化附加值利潤最大,好比後世漂亮國無處不在的文化輸出。
趙宋官方半推半就的默許“九經”以外普通書籍流向契丹,間接促進走私盛行。
銀、錢漸漸回流於宋,契丹百姓不得不為生活必須品鋌而走險,紛紛以“馬”易錢易物,屢禁難止。
……
契丹心急火燎的復市之請,在劉緯看來,絕對是天降橫財,對那契丹新城都監充滿好感。
可惜,榷場確立初期,趙宋君臣較為謹慎,條條框框太多,官方之外很難上下其手。
劉緯突然又覺得事有可為,源於契丹新城來使的一句無心之失。
不管是不是對口,這是盟誓之後,契丹第一次使宋。
劉緯不可能輕易放過,與何承矩各聊各的,挑了個沒張過嘴的契丹來使埋怨:“我與北朝皇帝陛下、北朝太后殿下早有協議,以錢帛贖回遭擄漢人,但北朝此次借道霸州回師,仍攜近千漢人過境,白溝河兩岸哭聲震天,雄州百姓聞訊逐我出城,日後誰願再為兩國親睦奔走?”
那契丹來使尷尬不已,連連拱手。
劉緯故作茫然:“北使不吭不響是什麼意思?歉意?素聞北朝皇帝陛下一諾千金,怎會失信於人?容我修書一封,勞煩北使帶回,請新城蕭都監代為轉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