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承唐制。
正旦行大朝會禮。
趙恆先率百官赴集英殿賀太后李氏新春,再赴長春殿起居,然後換上袞冕赴大慶殿行大朝會禮。
設八寶、登歌、宮架、樂舞、貢物於御座兩側。
禮官、通事舍人引中書令、門下侍郎等文武百官依秩詣殿。
給事中、中書侍郎押祥瑞、表案立於丹墀之下。
一報祥瑞,一唱賀表……
石保興兩樣都佔了。
賀表淹沒在萬千歌頌中。
祥瑞之獻卻令百官譁然。
先是,以鉛為基材鑄成單個字型,繼而排版成文。
趙恆那首勸學詩,第一次以活字印刷的排列方式,版印萬張,教化世人。
聖心大悅。
接著,又獻炭爐、蜂窩形炭餅,以鎮京師火患,並上疏痛陳水土流失之害。
聖心再度大悅,遂從其請,改“石炭”為“煤”。
文武百官無不暗罵石保興無恥、無下限,獻祥瑞就獻祥瑞吧,就因為你姓“石”,便讓沿用千年的“石炭”一詞改成“煤”字,還有比石家更霸道的臣子嗎?
……
瑞盡賀訖,賜宴百官。
趙恆換上通天冠、絳紗袍,舉觴稱慶。
有司奏樂,一爵一曲。
……
即便石保興身在國宴現場,仍然樂得合不攏嘴。獻瑞之舉籌劃時間長達兩年,從結果、收益來看,絕對物超所值,被人罵無恥他也認了。
無恥遠遠不止這些,年前臘月二十,大小八種規格煤爐就已陸陸續續送進御廚房、光祿寺、鴻臚寺等和飲食沾邊的部門無償試用,重頭戲是京師各大正店、酒樓、瓦舍。
浚儀石家底蘊彰顯無遺,不論公私,幾乎無人拒絕。
石保興這次行事十分大氣,除了保證煤球五年內價格、供應的穩定之外,還承諾煤球加工費用永遠限定在煤炭價格一成以內,而且煤球價格包含送貨上門費用,只有一個要求:帶走煤渣。
完全是薄利多銷的路子,任誰都看不清其中套路,只道石保興心疾已無可救藥。
各處廚娘首先給予正面回應,紛紛要求主家捨棄木炭、柴薪等傳統烹飪方式,以實際成本並不高、火力穩定、收放自如的煤爐為主,還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火患。
大規模試用後的第三天,石家所設東南西北四煤倉便開始發力。
坊間隨即多出一種新職業,全身上下一身黑,胸前背後分別繡有一個白色“煤”字。
這些職業新人多為京畿樵採百姓,所得比原來多三成,不用餐風露宿,不用翻山越嶺,背靠浚儀石家這顆大樹,也不怕被人欺負,還幫劉緯還人情。
一舉數得,皆大歡喜。
……
正旦大朝會如火如荼。
與冬至大朝會相比,劉緯賜宴位置前進一大截,跪座於大慶殿廊廡之下、臺階之上。
短短一個月,已經有了質的飛躍,卻不敢再像上次那樣說說笑笑,皆因角落裡的這群人居高臨下接受四方審視,又以孫奭為最。
劉緯儘可能放低身段,借用視線死角,還有三十九級臺階加持,逃避眾人探尋,就算畢士安、王旦、王欽若等人代趙恆出殿宣撫時,小臉一樣深垂,始終泯然於眾。
不是低調,而是畏懼……
君臣同慶,止舉四爵(飲酒器皿),一爵一曲,一曲一刻,曲盡則朝散。
百官隨即解脫,歡歡喜喜回家過年。
趙恆依然停不下來,需再赴崇政殿受賀,內外命婦在那裡賀皇太后、天子、皇后新春。